大道朝真,从甲子老道开始 第一百章 地府雏形,剑指幽冥

风阳郡城,南城区海宅,建立安魂司不是空口白牙一说就行。

平复情绪后,就如何建立安魂司,玄明提出了自己的构思,并取出一册玉简,上面介绍得很详细。

可以看出,安魂司不是他脑子一热的想法,早就开始准备。

安魂司的前景、阴民的安排、环境的打造、面临的困境等内容丰富,条陈分明,逻辑清晰。

安魂司,对海奉明师徒来说有些突然,玄明清楚要给他们消化时间。

一时间,很难提出有效建议。

等将玉简交出去,他带着徒弟入住客房,临窗而坐,瞧着院中萌发新绿的枣树,手指轻敲桌面,脑海思绪涌动。

安魂司,只是地府雏形。

确切地说,是一个试点。

从知晓九幽被封禁,到从阴府之主口中知晓幽冥具体情况,基于壮大太乙救苦天尊法身的需要,玄明有了建立地府、剑指幽冥的想法。

可以看出,九幽尚未有地府,各方鬼王各自为政,各项制度并不健全,虽借鉴了阳世部分制度,但仍处在野蛮生长阶段。

若他能建立地府,便可获得海量功德,凝聚大量气运,天地会大开方便之门,不管对他日后迈入返虚境,成就天地大能,还对他获得天材地宝,都大有裨益。

说不定还能享受一下气运之子的乐趣,逢凶化吉,出门捡宝。

拉海奉明师徒入伙,是玄明深思熟虑的结果,帮好友一把只是顺带,主要原因是这师徒三人确实有真才实学,能帮太乙救苦神大忙。

这次建立安魂司,海奉明虽是法度方面的主力,但两个弟子也不容小觑。

尤其是包仁义,让玄明总想起前世那位公正廉洁、为民请命的包龙图,前途不可限量,他能看出,此子嫉恶如仇、不惧权贵,若培养得当,未来成就不在海奉明之下。

前世传说中包青天死后可是成了阎罗王,玄明也想让太乙救苦天尊玩一把养成,只是旁人付出的是天材地宝,太乙救苦天尊出的是气运功德。

倘若包仁义真能扛起未来地府大梁,那就是他赚了。

至于海延年,这小子看上去人畜无害,实际上挺腹黑,也有真本事傍身,只是喜欢与人为善,玄明人尽其才,计划将其培养成赏善判官。

他也不怕他们不答应,安魂司这个大饼太香,是个聪明人就不会放过。

———

日升月落,光阴似箭。

玄明在郡城一待就是半月。

要么在海宅,为海奉明师徒答疑解惑;要么带弟子走街串巷,以老邋遢与小邋遢的角度看红尘百态,体会人清冷暖。

当然,也有李自在初来郡城的原因。

玄明虽嘴上没说,但骨子里还是心疼这个弟子。

半月时光,师徒俩经历丰富。

被当过乞丐也主动当过,被施过粥也被嫌弃过,被施舍过钱也被抢过。

做过摆摊算命的老本行,被人当大隐于市的高人敬过,也被当过招摇撞骗的神棍骂过。

码头上找活,看他们老的老、小的小被严厉拒绝过,也被看上去同情他们、实际上事后不给钱、骗他们打白工的无良掌柜坑过。

……

李自在是一个十足幸运儿。

六岁前是富家子弟。

六岁后是真君弟子。

从没被人看轻过,他心中不平不忿,不明白为啥他们明明有钱却装穷?

难道非得这样游历红尘?

话本子里也有很多其他高人游戏人间的故事情节,凭啥他们要选最脏的这种?

可他敢怒不敢言。

辈分与实力是两座大山,他根本搬不动,只能任劳任怨,然后在事后疯狂补偿自己。

比如,讨完饭后,李自在总会偷偷溜出海宅,到酒楼里点上一桌招牌菜胡吃海塞。

对徒弟的小动作,玄明心知肚明,故作不知,冷眼旁观,这小子穿着邋遢却出手阔绰,就是异类,早被盯上了。

这些日子被抢过数次,若非他拳头够硬,早被其他人劫财。

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这小子太嫩,尽管机灵,可目前只有些小聪明,经验短缺,比不过老江湖油滑,更不清楚老油子们的下限。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他被下了足以迷翻一头牛的**,虽因为修道与雄厚先天本源,体魄强横,承受力强,没伤了脑子跟身体,但呼呼大睡了一天一夜。

醒来后,发现自己被扔在角落里,身上分文不剩,老爹的私房钱被盗走。

李自在气得破口大骂,委屈到号啕大哭,上气不接下气。

当时,玄明正在海宅,神念捕捉到这一幕后,他没安慰,也没现身。

偷钱者人恒偷之。

李自在有此下场,他不意外,既因为人性使然,又因为他故意放任。

从这个徒弟偷李大牛私房钱那天起,玄明就没打算口头教育,准备给他来个狠的。

人教人,教不会。

事教人,一教会。

既然他偷钱,就得在这方面栽个跟头,知道疼、记住疼,才会引以为鉴。

这是玄明给他上的第二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江湖险恶,小心为上】

至于偷钱的小瘪三团伙,玄明护短,没有放过,推算出其手上虽无人命,但没少干欺男霸女、伤天害理之事后,他拿回银票后,直接给他们下了牛马咒。

这是玄明研究出的小玩意儿。

往后余生,他们得终日劳作,否则,就会浑身不舒服,彻夜难眠,形销骨立,只有不停劳作,不停赎罪,才能缓解痛苦。

昔日对付浮云县陈家时,他修为较浅,难以有效控制陈府数百人有关,只能借着承负关联,斩草除根。

杜绝后患却也手段激进。

而今可不会了。

有罪之人,杀了反而是福利。

让他们行善积德、终日忏悔,发挥余热,才是上佳解决之法。

当李自在双目通红地回来时,玄明直接命其书写反思录。

李自在委屈:“师父,徒儿钱被偷了,正伤心呢,您就不能安慰我一下吗?”

知晓事情瞒不过师父,也知晓是自己最近太嘚瑟,才招来祸事。

可他还是想挣扎一下。

写字比打他一顿更难受。

玄明:“为师同情你,谁同情你爹?”

见李自在沉默,他继续道:“有心情讨价还价,看来教训还不够深刻。

既如此,明日就上交十篇反思录,每篇五百字,篇篇不得重复,角度亦要不同,必须写的情真意切,深入灵魂。

否则,不仅要重写,写到贫道满意为止,还要罚你负重陪为师游历天下。”

李自在:……

救命啊!

我不活了!

———

教育了自家徒弟后,玄明往后几日心情甚好,与海奉明师徒商议安魂司之事也笑眯眯。

他们没让他失望。

隔行如隔山。

这师徒三人有自知之明。

没在其他方面指手画脚,只从法度出发,提出了各自建议。

只是时间太短,建立法度不能一蹴而就,一切尚在起步中。

玄明知晓这个道理,没有催促,只待了半月就告辞离开。

走出风阳郡,师徒俩一路向北。

玄明骑驴观经,姿态悠闲;李自在背着厚重行囊,苦大仇深地前行。

既然徒弟的反思录没让他满意,玄明言出必行,在同福酒铺买了二十斤黄酒,用这小子的负重前行,成全自己的岁月静好。

观经之余,偶尔抬头,瞧着平坦开阔的官道,他心情开朗。

此去山高水长。

他要见证人间万象与大千众生。

红尘炼心,山河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