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有活爹 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章)科举来了

文翁看到霍海,急忙忙快步上前一把连袖子带手腕,抓住了霍海的手:“霍大人来来来,里面请,老朽有好多话想要问你。”

霍海也是没办法。

项绪本来想要拦的,但是看文翁老大人一把年纪了,也是没敢拦,只能对霍海耸了耸肩,表示:公子我也没办法,这老年人的热情,您就受着吧。

霍海被拉进院落里。

文翁一边喊:“张叔,准备纸笔!”

霍海回头一看:“嗯?谁辈分这么高,还要让文翁老大人您叫他叔?”

文翁:“诶!他是我学生,是滇国来的滇国人,现在在蜀郡做官,名字是叔,不是我叔叔。”

霍海哈哈大笑:“那他倒是取了个好名字,又找了个好姓氏。”

文翁这边拉着霍海进屋,张叔那边已经把纸笔给铺好了。

很明显,他们长时间都在用笔墨纸砚,所以有现成的墨水,不需要研磨。

文翁拉着霍海入座,一边询问:“老朽有个问题一直想要问,这标点符号的使用,究竟有什么规律。”

标点符号?

不愧是文翁,不愧是浸**教育事业数十年的大师,一眼就看出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霍海:“文翁老大人,您可别一直老朽老朽的,如果您还朽木,那天下岂不都是废材?”

文翁:“那咋了?天下本来就废材居多。如果不是因为天生废材多,那还开办什么教育?岂不是人人生来都是大聪明?”

“不过要说的话,就算天下都是废材朽木至少你霍大人不是。”

霍海哈哈大笑:“文翁老大人。”

文翁:“哎!你也别客气,我也别客气,按理说,你是侯爵,我应该尊称你的。”

霍海:“但您乃是三十年的郡守,怎么说也是前辈,别说是我,就算是大将军来了,不也得尊称一声您不是?”

文翁:“那都别客气。”

霍海拱手:“文大人?”

文翁:“也别这么叫,我们在蜀郡都不习惯这么称呼了。”

蜀郡习惯?霍海:“那我叫您一声文老师?”

文翁:“也不是不行,我跟您学习,那叫您做霍老师?”

霍海这才正式回答问题:“文老师,这个标点符号,本身的作用是识文断句,避免出现歧义。”

文翁:“这一点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只是附带的。”

霍海认真的点头:“没错,标点符号最主要的作用是,规范写作。”

为什么那句千古名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什么李白写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什么苏轼写词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为什么这个时期流行的都是诗词?是对偶句,是这些东西?

因为,这些东西的字数是约定成俗的,韵律也是约定成俗的,只要稍微学习,就不会出现段错句的情况,不会贻笑大方。

倘若一群文人聚在一起,你写我写,结果另外一个大文人读的时候,明明别人一句是七个字,你读成了九个字,把后一句头两个字给添到了第一句末尾,那多尴尬?

无论是对方,还是自己,那都尴尬的要死。

所以,大家文人墨客聚在一起就是玩儿诗词对偶。

别说读出来,就算是写,也很尴尬。

写书法,是一种来感的事情,感觉没来,每写一个字都不舒服,感觉来了,哗啦啦的一大篇。

写到床前明月光,光字的时候,感觉还有,你就换行吗?那必不能啊!

那当然是继续疑似地……但是写到地字,这卷面占满了,必须要换行了,怎么办?难不成写小点把上霜凑上去?

那必不可能啊!

这样一写,人家没看过这首诗的人,看半天都不知道你的书法怎么断句。

这个情况,一直到朱熹的出现,才得以改变。

朱熹,发明了一个符号。

句号。

朱熹用一个小圈,【。】来进行断句。

这就是第一个标点符号。

朱熹之前,短文章横行天下,诗词对偶是娱乐文学的主流。

朱熹之后,长文章,大结构文章疯狂涌现,剧本、成了娱乐文学的主流。

就是因为这个圈【。】

实际上,历史上用标点符号的人很多。

但是那些标点符号都比较大,比如箭头,比如竖弯钩,比如一大点作为标记。

但是最终,都因为不好用,容易和有些字混淆。所以被放弃了。

直到句号的出现,彻底的把行文规范化了。

而现代书写中,因为毛笔字更适合表现在招牌、书封面、艺术字体、大场面上面,而印刷字体更类似西方文字的粗细。

所以标点符号也采用西方的这一套。

不过,最主要的三个符号,顿号,逗号,句号,其实是不一样的。

其中中式逗号,是东方历史上也是有的,但是因为形制变化不大,所以才用了西方的,而句号顿号,则是必须采用自己的。

准确的说是独有的。

在打字时,英文一句结束是一个【.】而中文结束是一个圆【。】

事实也证明,在标点符号越来越多,各种不同体系的符号混用之后,中式句号要比西式句号更有辨识度,更不容易看错,但书写和打字出来表现上又差别不大。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表明,在西方能够完整的行文之前,东方早就可以复杂且完整的行文了,句号就是证明。

这个标点符号是一个浓缩的文化印记。

不过有关行文规范的作用,霍海还是慢慢的讲给了文翁听。

听完后,文翁明白了:“也就是说,完整的标点符号系统,可以推动长文的诞生。”

“让更多的人熟悉长文。”

简单的来说,如果没有标点符号,《西游记》能把所有人看的头昏脑涨,绝不会有人看这么长的。

霍海把标点符号给写上,才有了《西游记》的暴火。

而这也是一个引导作用。

以前,可能全大汉四十万文人中,只有最顶尖的一二百人,能忍着断句的问题,看长文,也只有最顶尖的一两个人,能忍着断句的问题,去写长文。

天下间之所以著书立说那么难,就是因为行文没有规范化。

二现如今,天下百万读书人中,一百万人有九十九万九千人能阅读长文,只有一千人阅读障碍实在是没法看长文。

而一百万人中,只要你想,一百万人都可以写长文。

或许他们写的**不通,但是的确有写长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事情已经不是简短的三五段话能够解释的清楚的了,就需要写长。

但是……《母猪的产后护理》这种题材,能拿去让那唯一的一两个能忍着断句问题写长文的天才去写吗?

如果一个时代只有两个人能写长文,他们只要脑子没问题,一定会去写经典啊!

可现在,有了标点符号,规范化行文,人人都能写长文。

那除了有人能写《哲学》有人能写《历史》有人能写《天文》《地理》还有人能写《母猪的产后护理》能写《炼钢手册》能写《药材词条大全》。

乃至于有人写《我与丞相不得不说的故事》写《我的王爷父亲》。

让人看懂,只是标点符号的附带作用。

让创作者能更轻松的写书,才是主要作用。

因为,得有书,才有得看。

张叔一边记录霍海说的东西,也是一边感叹,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

文翁本来对于标点符号还有很多问题要问的。

但是霍海第一个回答就让他没有料到。

所以,他有关标点符号的研究,要全部推翻了,只能从头梳理。

不过,有了正确的认知后,似乎梳理起来也简单多了。

霍海看文翁只是在深入思考,并没有继续说,才开口:“文老师,这一次来,我是有一件大事来找你的。”

文翁回神:“啊!哦,哦?大事?啥子大事?”

霍海认真:“此时和文翁老大人您,那可是有巨大的关系!可以说是因你而诞生的巨大改革。”

文翁立刻:“哎!别来!什么老大人,说话就说话,不是文老师吗?”

霍海:“好好好,文老师就文老师,文老师您听我说,听我说完了您自己说说是不是这个理。”

霍海停顿了片刻,整理了一下思路,开口:“自从夏商周以来,天下如何选官?无非就是门荫。”

“有些时候,说某些明君遇到了一些适合做官的人,这些人终成宰相什么的,例如姜子牙,说白了就是王任用了自己信得过的人。”

“这个事情,一直到大汉,变化都不大。”

“一直到如今,陛下发现大量的贵族,烂泥扶不上墙,让他们约束自己都是做不到的,更何况约束百姓?”

“于是乎,这些烂泥扶不上墙的贵族,不太适合继续为官了。”

“但是天下的官职越来越多,怎么办?”

此时记录的张叔默默地停了笔,端着砚台就要走人。

霍海:“没事儿没事儿,你接着写。”

张叔:“不了不了,在下告退。”

霍海:“你不想写,坐在那里旁听还是可以的。”

张叔想了一下,此时自己不写出来,等过了今日,再写出来说是霍海说的,别人也不会信。

别人就算真信了,口头上也不会信。

因为霍海不好得罪,而张叔很好杀。

于是张叔也就放下了笔,只听,不写。

这玩意儿怎么写?

说是贵族烂泥扶不上墙,但是,天下官职,那都是高祖当年进咸阳时约好的事情,就像几年前霍海自己说的,高祖带着十万人进咸阳,建立了长安城,带来的十万人,人人有官做。

现在,没了。

仔细的想一下,这其实是在说刘彻想办法削去贵族的权利。

这很简单,天下实行郡县制加封国制。

如果当官的全是贵族后代,那你这个郡县不郡县,和封国制有什么区别?

等形成定势后,大官僚家庭,无非就是轮流坐庄的鲁王赵王一样的罢了。只是他们的封地在全国循环轮转。

所以,刘彻第一步就是要掐断郡县制中的贵族来源。

这就涉及到选人才,从平民中挑选人才上来。

别以为这个举动会破坏大汉的局面稳定。

事实上很多贵族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全当官员。

就有些贵族,如此聪明,看不出自己的三个儿子中有两个是废物?

万一那废物儿子当官惹出祸来,岂不是把另外两个也连累了?

而另一方面,平民一辈子只能做平民的话,未来当其中一些有能力的人,开始积累出了一些能量,却苦于无法出头,他们会做什么?

秦崩重演?

所以,封国这边实行推恩令,郡县这边选拔人才,两套并行,是大汉加强统治的方法。

就算是贵族也很明白。

但是,明白归明白,任何人不能说出来。

就好像所有人都明白美帝是霸权,但你不能说,说了他就要整你。

本来作为霸权,他就时时刻刻都要整别人的,你还当出头鸟,不是上赶着把自己的名字往被整名单上写?

不知道你顶不顶得住。

这也是张叔不敢写了的原因。

刘彻不见得会整霍海,谁知道霍海说的,是不是刘彻本身想要往外说的?

但是张叔去说,那就死的不能再死了。

不过霍海并没有在这上面过多纠结,而是继续:“当时,有一个问题摆在陛下面前。”

“既然不能选亲了。那么,选贤,还是选能。”

大家都认为,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是三大哲学问题。

其实,这三个问题,是闲人的三大问题。

忙人的三大哲学问题是。

举不举。

任人唯亲还是避亲。

选贤,还是选能。

别的事都可以不会干,只要这三件事情做对了,保你权倾朝野一世英名。

当然,做砸了,无论有多牛逼多厉害,都会被连累死。

而现在,摆在汉武帝面前的问题,也是怎么选。

举不举,刘彻已经确定了,必须举。

不举就是不行了。

好的,举,怎么举。

是贤,还是能。

这个问题看起来没啥问题,选贤能嘛,一起选。

不是,完全不对。

不可能同时选贤能。

因为,贤能,它就不是一个体系的。

如果选能,那就是要选一波能人出来当官,在他们当的过程中,考察他们是不是个东西,是不是个人。

问题是,选出来的这些人,代表了大汉朝廷的脸面。

哪怕这选能成功了百分之九十九,只要有一个畜生,那大汉的名声就算是给败坏了。

如果选贤,那就是要选一波有道德的人来当官,那就注定了他们中有一大堆都是废材。

因为绝大部分时候,是没有那么多贤的,是没有那么多道德标兵的。

选的是道德表在的没黑点,而不是选择的道德表现出来的亮点多。

那么问题来了。

还有一种人,道德也会没黑点。

叫做‘只要我不做,我就不会错。’

是,这个人可能没有虐待父母欺负兄弟的记录,看起来不是个坏人。

但是,他爹妈有可能病死在他面前了,他也没有出钱去治疗。这个人的兄弟有可能饿死在他门外了,他都没开门救济。

这一类人一旦当了官,你还想指望他有作为?

问题又回到了原点,选贤还是选能。

这么一听的话,似乎选能的性价比比选贤高得多啊。

选贤,注定了会有一大堆废物和懒虫混进来,选能不会。

但,大汉从开国到现在,道德水平之败坏,导致刘彻这个皇帝不得不往死里抓法律,连续任用酷吏,不断任用酷吏,都刹不住这股风气。

如今又去选能,不出十年,所有的能人,将会被现在的贵族同化,变成同一种东西。

那为什么还要选?

让一群没有道德的废物当官,虽然干不了好事,但也造不成什么破坏性。

让一群没有道德的天才当官,生灵涂炭。

霍海继续说着:“当时,陛下两种都做了准备,都做了选择。”

刘彻发了招贤令。

招贤令这东西就很有的说。

因为,他实际上是在找能人,但命令本身叫做招贤,意思就是说,我要找能干人,但是招募进来的,只能是本身就是贤德的人。

可是,除了这种方式,刘彻还搞了举孝廉。

举孝廉,那就是找道德标兵了。

其实,刘彻之前发的招贤令还没啥意思,历史上,等举孝廉成了常规制度,最终却没几个能干事儿的人时,刘彻才忍不住又发了求贤诏。

说感觉卫青不行了之后,朝堂就都是废物了,‘名臣文武欲尽’,所以要求能人。

只可惜,一个政策执行这么久之后,已经回不了头了。

文翁点头:“的确,无论是发旨意寻找能人,还是举孝廉,都是尝试,陛下两边都在尝试。”

霍海:“这不就是您的功绩了,您发明了第三种方法。”

“教!”

虽然说教育是自古就有,春秋战国也是有老师的。

甚至有官方搞学术研究的地方。

但真没有官学。

而文翁,是第一个尝试的人。

当初文翁石室建立后,文翁把一批学生送到了长安。

那时候长安可没有太学,所以是先有了学生,后有了太学。

当时文翁派遣他们到长安学习,也就是丢给刘彻了,让刘彻想办法。

反正随便找个老师学学也行吧。

而这时候董仲舒又献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董仲舒献策,是为了培养儒学官僚。

而文翁是读春秋的,他送来的学生当然也是儒学官僚,就对上了。

于是,刘彻就招募在长安的这些来的学生,都考试。

考过了,就进太学。

招募五十人,成都和齐鲁占据了大半,别的地方小半。

不过也就是因为这个人数占比的问题,让刘彻有些犹豫了。

太学制度,似乎也不太好。

因为这么搞下去,那朝堂岂不是全是蜀郡和鲁国的官员。

事情也就搁置了。

但是今天在霍海这儿,说法就不同了:“文老师您建立了第一所官学,这肯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今长安流行新学,这新学和官学一结合,那不就有了培养人才的制度了。”

选拔人才能选**多少?

定向培养需要的人才,然后在里面选拔,难道还选不出又贤又能?

以前的问题是,如果只是招募能人,你能看到他写文章就知道他有没有能力,但是看不到他的道德。

如果选贤,各地官员推举的‘贤人’,应该是贤的,毕竟他们也害怕自己丢了乌纱帽,所以不敢选太离谱的。

但是这些人有能吗?

那一群人在一起,都有贤,官员推举来的是能人,还是亲人?

用**想都知道是亲人。

这岂不是等于皇帝不在任用自己亲近的人,而任用官员们亲近的人?

这是什么逻辑?

为什么董仲舒能说服刘彻?真以为是因为刘彻需要董仲舒的这点政策?政策刘彻都知道了,直接用就好了,干嘛要给董仲舒好处?

实际上是因为,儒家本来就讲究道德,所以,在儒家内部选能,就等于他们都被教育过‘贤’了,要比直接选能,要好那么一丁点。

但是,培养人才就不一样了。

霍海:“选贤,不一定不能有能。只要我们建立官学,让全民所有的小孩,小时候读小学,读完小学读中学,读完中学读大学,自然而然可以在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既培养能,又培养贤!”

文翁:“贤真的是可以培养的吗?”

文翁自己选学生都是先选德,然后再教育。

但是这也存在一个问题,文翁可以这么选,继任者还会这么选吗?

万一继任者到时候又先选亲,再教育呢?

如果官学,全民培养。

那的确能避免选亲。

但问题就来了。

培养,就能培养出贤来吗?

霍海:“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小耳濡目染,就算在怎么,也会有大部分人被说服被教育。”

“就算回到家里,他们的父母,不是那么有道德,但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是在学校,而不是在家里。”

“道德水平,会不高?”

文翁恍然大悟:“所以,你创办新学的时候,就加了《道德》这门课,和其他的科目一样重要。”

霍海的新学蒙学体系中。

首先是给孩子学习的工具,也就是音乐绘画,用这些来完成蒙学。然后是给他们深度学习的工具,语文数学,学会了语文数学,才能理解更高难度的知识。

而最后,给了他们《道德》《科学》。

科学,既给他们赋能,道德,既给他们赋贤。

文翁这下搞懂这个体系究竟是怎么做的了。

“原来如此。”

文翁:“也就是说,越是年龄小,蒙学用的绘画和音乐就越重要,比重就越大。”

“到了,年龄中等,《语文》《数学》的比重就要加大,要让学生拥有深度学习的能力。”

“而到了最终,就要让学生学习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的同时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相反以前的深度学习工具就不重要了。或者需要继续深造的人,才深度学习工具的使用。”

“蒙学工具的绘画和音乐也一样,年龄中等后,他们就不重要了,只是如果要在这个门类继续深造的人,才深度学习?”

霍海点头。

前世,很多人都在反应小学初中时期,音乐课和绘画课被占课了。

那是因为老师自己都懂音乐和绘画是干什么的。

包括体育也一样。

体育就是有很多人发现自己坐久了身体会变差,但是锻炼后,坐同样久,就没问题,所以给小孩加了体育课,避免小孩学习把身体学垮。

为什么初高中体育课被占了呢?

因为初高中生自己的精力都放不完,其实就没“必要”锻炼了。

当然,锻炼还有一些用,所以时不时锻炼一下也行。

所以没有取消,而是让主课老师去酌情自占。

从头到尾学校就不是玩儿的地方,是教育的地方。只是很多人记忆中,把学校和童年两个概念搞混了,才觉得学校怎么老占据音乐绘画体育课啊。

其实那都是计算好了的。

如今霍海这么说的意思,文翁还不明白吗?

成都的学生,早就跟文翁说过了,来长安,如何跟别人比?当然是考。

既然学五经,学的东西是固定的,选拔标准就是考。

现在,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的内容是固定的也是一样的,如何彰显能力?

考。

这个考,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书面考试。

因为不是最顶级的人才,根本不配去面试。

文翁知道霍海要搞什么了:“你想组织小升中,中升大的考试?”

霍海:“还有大升院的考试,还有从大学出来为官的考试。”

“大学学成继续深造,就可以进入研究院技术院了,当然现在只是这两个院,以后可能就多了去了。”

“而大学毕业,也够能当官的水平了,可以去官场历练了,就作为科举把,任何人的学科,都能从自己的科目内部,被推举到朝廷面前,科举。”

文翁:“你来找我,是想让我提出这个????”

霍海:“当然,文翁您才是这一套体系的发起人,不是您来是谁来?”

文翁:“我来?你少来!”

“新学分明是你发起的,别看外面认为霍去病是新学宗师,是带领出新学的人,但是我知道这一切肯定是你搞出来的。”

“现在搞出什么科举,还想让我来提出?!这跟我有啥关系,哪一点是我提出的?”

霍海:“官学是这一切的基础,而官学,是您提出的。”

“没有官学,只有私学的话,还考什么考?”

这个科举,和历史上那个科举当然是不一样的,但是和后世那个国考也是不一样的。

这个科举,更像是取了一个中间值。

学什么就考什么,先把自己的主业考过,然后参与做官需要的知识的考核,能过,那就当官。

其实这一套体系和历史上的科考是一样一样的,只是具体内容考的不一样。

而更大的区别是,用小升初代替了童生考试,用中学考大学代替了秀才、举人考试。

至于原因,还是那句话,标准化。

文翁:“就非得我来提出?你自己不敢当这个大宗师吗霍老师?”

霍海:“我怕被砍。”

文翁吹胡子瞪眼:“我不怕?”

霍海:“瞧你说的,您怕什么,您三十年的老太守了,谁敢跟您炸刺儿?”

文翁:“我这三十年的老太守,威慑不如你这三年的少尉。”

霍海:“关键不在于威慑,在于三十年本身,您六十好几了,谁会跑来砍您?我就不同了,我二十岁,出门就得挨飞刀。”

其实文翁也大概知道霍海找上门,肯定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

但文翁也在考虑一件事情。

我文翁不要脸面吗?这分明不是我做的事儿,由我来提出?

文翁一辈子没占过别人便宜,还真干不出来这事儿。

霍海:“我这么说吧,我也是被逼的,又不是我的主意,是陛下的主意,陛下他一辈子功绩多了去了,史书都快写不下了,不缺这点儿。”

文翁思索了起来。

陛下的主意?

原来是这个意思?

天下儒生分成三家。

成都这一家,鲁国这一家,董仲舒刚刚团结起来的在长安这一家。

如果文翁出来提出科举,能把风波压到最小。

其实,如果早两年提出科考,都不会有什么事儿。

现在提出科考,就麻烦了。

就是因为举孝廉。

举孝廉已经小规模实行了一年后,大规模又实行了一年了。

然后才喊停的。

人不怕穷,但不患寡而患不均。

眼看着同乡三年过去,都又上两个台阶了,自己却被卡下来了。

这谁受得了?

这么一大波读过书的文化人,要是心理扭曲起来了,未来能干出什么事儿来?只有天知道。

所以才需要儒家的一个大人物出来镇场面。

文翁想清楚后:“要我背锅还是扛旗,都行,但是如果不给儒生点好处,恐怕就算我的脸再大,也说服不了几个人。”

霍海:“简单,我答应你,一旦科举成了,未来考外交官,必须学儒,不学儒不许考!”

“不是儒生只能考外交官,而是外交官只有儒生能考。”

“不只是外交官,文翁您也知道,现在发现的地方越来越多,发现的国家越来越多,以后这些地方都要驻派人员,这些人,必须全是儒生。”

说着霍海认真的看着文翁:“中国之外,所有人只需要忠君爱国,不需要有能力,不需要有抱负,不需要来大汉核心,只要待在原地认认真真的爱大汉就行了。”

文翁点头:“明白了。”

以前儒家搞出这些,其实是为了让皇室接受,能够发展儒家。

如今,既然可以往外推,形成内外循环,那有何不可?

而对于霍海来说,这是早就定好的策略。

儒生一定要把‘普天之下莫非汉土’‘皇帝就是世界共主’‘忠君报国’‘忠孝廉耻’带去全世界。

让全世界每一个人都永永远远的记住这一点。

那么霍海的汉心脉动计划,就算是真正的有了基础了。

文翁思索了一下:“好!”

说实话,以前天下的饼不够吃。

儒家一家把天下的饼都吃了,都不见得够吃。

现在天下的饼变大了,儒家虽然只能分一牙了,但反而比以前吃的饱了。

不只是口头承诺,既然要把这一切写出来,要让别人接受,那文翁就要写文章,登报纸。

既然登报纸,就把外交官只有儒生能做这件事情各种‘分析’进去,只要这件事情能办成,自己也不亏熟读春秋。

而如果这事儿能办成,那自己来长安这一年追求的学习新学,也就算是完成了。

因为不需要学习了,一切都将会标准化推广,未来成都的学子学的和长安的学子学的是一样的。

这件事情办成了,还不够伟大吗?太伟大了。

完成这件事情,死都可以!

文翁应了:老夫姓文,可能我生来就是来办这件事情的吧。

————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