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让贤 第二百二十三章 解决大明粮食危机的方法!

对于创办大明科学院,朱允熥早就有想法了。

甚至从一开始,他最想成立的,就不是大明制造局,而是大明科学院。

可问题是,设立大明制造局很容易。

毕竟,自己就可以提供创意和点子,提供发展方向,做出东西来之后,让工匠大批量生产制造就行了。

但创办科学院,难啊……

首先,从哪里去招募人才,招来之后,怎么做科研,怎么评定他们的成果。

所以这些,朱允熥都不知道。

他有种无从下手,也无处下手的感觉。

大明肯定有不少科学人才。

但在封建王朝的体制下,朱允熥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将这些科学人才寻找出来。

没想到,创办《科学》期刊,却无意中走出了这条路。

给《科学》期刊投稿的人里面,不就有大量他正在寻找的科学人才吗?

连评选的标准都是现成的。

将其中的佼佼者招募过来,让他们来《科学》期刊做编辑,做前沿科学研究……

大明科学研究院,不就自然建起来了吗?

这才真的是路在脚下。

走着走着,科学之路就走通了。

朱允熥越想越兴奋。

“好!”他猛地一拍大腿,将一旁的赖文安和杨士奇都吓了一跳。

“做实验好啊,就应该做实验。”朱允熥拍了拍他的肩膀道:“编辑部的人,除了纯粹搞数学和物理理论的,都应该去做实验验证。”

“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还有,从今日起,《科学》期刊正式改为‘大明科学院’。”

“由你担任大明科学院第一任院长。”

“科学院的任务,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收稿审稿。”

“你们需要从投稿的文章里面,选出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去做实验验证,并弥补和修正其的不足之处。”

“再或者,你们自己有什么好的点子,好的想法,也可以做实验验证。”

“要造什么实验设备,可以让大明制造局去造。”

“对于文章写得好,水平高的投稿者,你可以将他聘请进大明科学院。”

“需要多少银子,朝廷给你们拨款。”

“一年一百万两算什么,两百万两都没有问题,只要能推动科学发展,要多少银子,朝廷都可以拨款。”

朱允熥搓了搓双手,心中仍是压抑不住的欢喜和兴奋。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大明科学院一旦设立,全国的人才涌入科学院,何愁大明的科学不能腾飞呢?

那时候,就不仅仅是制造出蒸汽机了。

还有数不清的发明创造,都会如火山般爆发。

大明将迅速迎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时代。

赖文安也不由得眸子发亮。

随着《科学》期刊的发展,他对此早就有想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编辑部的编辑,每日只看稿审稿,远远不够啊,必须要自己去动手验证才行。

只是此前太孙殿下给他的任务是办期刊,而不是他们自己动手做什么东西,这限制住了赖文安。

也只能借着审稿验证的名义,做一点点。

如今,太孙殿下决定《科学》期刊变为大明科学院,以后便可以大展手脚了。

科学,乃是太孙殿下亲自所创的学科。

大明科学院,听这名字便知其未来必定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官遵命!”赖文安连忙跪拜:“谢太孙殿下提拔,下官必殚精竭虑,誓死以报。”

旁边,杨士奇忽然插言道:“大明科学院成立后,精力不能都放在制造蒸汽机之类的东西上面,要多投入在农业上,比如研制农药。”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天下之根本,还在于粮食。”

“若大明科学院能为天下百姓研制出可以去除病虫灾害的药物,功莫大焉。”

对于别的东西,杨士奇不太懂也不是很关心。

唯得《科学》期刊的《农业》和《医学》这两项,他是一字不落全部仔细翻阅了。

自古便有“耕读”传家的说法。

读书人看不起百工百业,唯独不会看不起耕地种粮。

毕竟,谁都知道,粮食是所有一切的根本。

至于学医从医,也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和抱负。

所谓“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在这个时代,凡是读书人,或多或少都会看一下医书。

“是!”赖文安道:“下官知道了,下官往后一定多多注意此事,早日督促研制出好用的农药,造福天下百姓。”

随后,他告辞离去。

朱允熥的目光,重新望向手中的老朱寄来的信件,对杨士奇道:“你刚才说到大明有粮食短缺的危机,而今皇爷爷也来信提及此事,看来,你们倒是想到一块儿去了。”

杨士奇连忙站起身来,向上方拱手道:“陛下圣明盖世,谋虑深远,细致周详,微臣远不及也。”

朱允熥淡淡一笑:“行了,你也不用太过谦逊。你且说说,这大明粮食问题该如何解决。”

说话间,他的神色,明显变得严肃起来。

自穿越过来,朱允熥的注意力一直在各种创造发明和朝堂争权夺势上面。

造油印机,造枪,造炮,造蒸汽机……夺皇储之位……等等。

一直到后来因税务司之事,引发与地方豪绅的金融战争,粮食问题才走进他的视线。

也不怪朱允熥如此。

实是在他看来,眼下还是明初,曾经的战乱地区仍然人烟稀少,人均耕地面积还很大。

正常而言,也不会缺粮。

再加上后世社会,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在工业品的制造和生产上,谁也不会太过于注意粮食问题。

如今想来,才猛然发现,即使是在后世,每年国家下发的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粮食问题。

粮食是社会正常运转的根本所在!

国家必须时刻高度注意。

只不过,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让他们都感觉不到粮食问题的存在,就是最好的。

若等大众都察觉到粮食生产和供应有问题,那就出大事了。

以此时大明的生产力水平,粮食亩产量是很低的。

即使百姓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收获的粮食也并不多,只是勉强够吃罢了。

这个勉强够吃,还是建立在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半饱不饱的状态下。

普通百姓都能敞开肚皮随便吃,想吃多饱便吃多饱,那是后世现代社会才能做到的事。

封建社会几千年,不管多么繁华盛世的时代,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如今的大明,再怎么欣欣向荣,终究还是封建时代。

眼下他用刻意压低粮价的办法,来变相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这也意味着曾经卖苦力为生,仅能吃得半饱不饱的底层人,现在都能吃饱了。

消耗的粮食,自然会大幅度增加。

粮食短缺的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自大明银行成立以后,社会上流通的钱越来越多,想要压低工价,是不可能的。”

杨士奇执掌大明银行这么久,对于金融学知识,也不用再是从前的小白,已经渐渐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他开始只为大明银行的聚财,放贷等措施叫好,佩服太孙殿下的手段高超。

后来便慢慢发现,银行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影响,十分复杂,还远在自己的预料之上。

越是深入,越感到其中种种关系和影响相互交织,浩瀚如海。

许多问题,都是自己此前从未想过的。

唯独太孙殿下,仿佛对一切皆早有预知般,令杨士奇对其钦佩,也日益增加。

甚至都有点怀疑,太孙殿下是不是传说中的“生而知之者”。

要不然,何以能在如此年少的年龄,对这一切都这般洞悉呢?

看书?

杨士奇自幼饱读过无数经典书籍,闲时也看过数不清的杂书,可从来没有在书上看过相关的记载。

到朱允熥身边办事后,他也能出入皇家藏书库,翻阅里面的书籍。

同样没有看到过记载这类知识的书籍。

若非“生而知之”,那太孙殿下究竟从何处学来呢?

此际听到朱允熥询问自己,才令杨士奇松了口气。

总算太孙殿下也有不知道的地方。

“放任粮食涨价,必将会引发极大的问题。”

“新钞和大明银行才刚刚建立起信任,此时粮价一涨……”

朱允熥摇了摇头,断然道:“粮价必须保持稳定,不能上涨。”

杨士奇笑道:“这却是难了。若是放在从前,谁也没有办法。”

朱允熥听他这般说,便知道他心中有了法子,没有出言,听他继续往下说。

“让大明科学院研制农药,灭除病虫灾害,且不说能否研制出来,就算是研制出来,要起效果,也要等到明年,大面积推广,更是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之功。”

“远水救不了近火。”

朱允熥微微点头。

农药虽然能让粮食大幅增产,但其本身的毒性问题,也决定它必须要反复试验,确保安全之后,才能推广。

这可不是儿戏。

何况,大明科学院什么时候能研制出效果显著的农药,这是谁也说不准的事。

秋收已经过了,粮食都入库了。

该多少粮食,就是多少粮食。

可在粮食数量固定不变的前提下,怎么可能让大量百姓从半饱不饱,变成完全吃饱呢?

除非会变魔术,能凭空变出粮食来。

否则,这就是无解的问题。

郑和去新大陆,或许能带回红薯和土豆的种子,但那些东西要起作用,也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不是一年两年的事。

那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来推广种植。

否则,那一点点种子,能够种几亩地呢?

让大明的粮食增产,开什么玩笑?

朱允熥越想越感到此事棘手无比。

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找到让百姓都吃饱的办法。

历史上工业革命开始后,大多数贫苦百姓,不还是照样吃不饱吗?

何况眼下的大明,还没有开启工业革命。

问题是,他之前的各项政策已经推行下去,骑虎难下!

此时再让做工的百姓吃不饱,麻烦就大了。

“天幸太孙殿下发明了水泥。”

杨士奇话锋一转,道:“有了此物,解决大明的粮食危机,便有了办法。”

朱允熥不由得愣住了,怎么水泥和解决粮食危机,还扯上关系了呢?

杨士奇见他的神色有异,笑问道:“殿下可曾听说过‘雀鼠耗’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