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怀孕被分家?父不详,母越强 第078章 猜灯谜真送肥皂

掌柜忍不住“啧!”了声。

很微妙的一声。

沈清棠抬头,幽怨地看着掌柜,“我写的字就这么难看?”

掌柜握拳抵在唇边轻“咳”了声,张了张嘴,硬是说不出违心的话。

如今北川百姓分比较极端,要么目不识丁,要么满腹诗书。

满腹诗书的大多是流放犯。

目不识丁的多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满腹诗书的人大都写字很好看。

民间有个说法,叫字如其人。

掌柜看看纸上的字再看看沈清棠的脸,别过头。

“要不……”沈清棠幽幽开口,“掌柜您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帮我写?”

掌柜刚笑话了人,有点心虚,没多推辞就应承下来。

反正这会儿店里也没什么客人。

“谢谢掌柜的。”沈清棠痛快地把书和纸笔又推给站在柜台里面的掌柜。

掌柜接过来,先看了眼敞开的书页,纳闷问:“现在离元宵远着呢?你抄灯谜做什么?”

看沈清棠挺着肚子着急忙慌跑进来借纸,还以为她有什么急事呢!

“卖灯笼。”沈清棠摊手,“现在买卖难做。不弄点儿花样,没人买。”

掌柜一边抄写一边点头附和,“谁说不是?我们书局的生意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指着达官贵人家的公子哥养活着。

好不容易赚点儿银钱,还不够交税的。

这不,今年正月我把原先的账房伙计都辞退了,店里大大小小的活都得我自己做……”

掌柜一边跟沈清棠吐苦水,一边诉说着买卖如何难做。

沈清棠时不时附和一句,眼睛扫过店里的书架。

这家店应该开了很多年,书架陈旧,书目繁多。

她心里有了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掌柜很快写完几十条难度等级不同的灯谜。

沈清棠又借了掌柜的剪刀把灯谜一条条裁剪开,跟掌柜再三道谢后,快步走回摊位。

老汉递给沈清棠三枚铜钱,“刚卖掉一块小肥皂。应当是三文钱吧?”

沈清棠点点头,没接钱,“您先拿着吧!一会儿我还得跟您结灯笼钱呢!老丈,您这里是不是有浆糊?”

“有的有的。糊灯笼哪能没有浆糊。”老汉弯腰从木推车下方里层掏出一个小陶罐,递给沈清棠。

沈清棠打开一看,浆糊竟然还没结冰。

老汉看出沈清棠的诧异,主动解释:“我怕冻住,每隔一会儿就搅拌几下。”

难怪!

沈清棠点点头,拿起系羊毛刷,把写着灯谜的字条一张张贴在灯笼上方。

“姑娘,你这写的都是什么?”老汉不认字。

“灯谜。”

老汉虽好奇不到元宵为什么要写灯谜,却没再问,而是帮着沈清棠把灯谜一条条贴到展示用的灯笼上。

只把货架上挂着的灯笼贴满,木推车里面灯笼没有贴。

灯笼大都是喜庆的红色,贴上一小条白纸黑字的灯谜,竟好看了不少。

沈清棠很满意,走到摊前开始喊。

“猜灯谜,送肥皂喽!”

才喊一句就被老汉拉住,“哎呦!好闺女,这可送不得!不能帮我赚钱亏了你自己呀!”

闺女,在北川民间是称呼女孩的昵称。

“您别急!”沈清棠安抚地拍拍老汉抓在自己胳膊上的手,“不会亏!不亏你也不亏我。咱们一起赚钱!”

老汉犹豫着松开手,不放心的跟沈清棠确认,“真不亏?”

“真不亏。”

“那我给你敲锣。”老汉从木推车底下,掏出一面小锣,还有木棍,一手提锣,一手木棍。

咚!

敲了一下。

沈清棠很意外,“您还有这个?”

“一开始也想着敲锣招点人。”老汉不好意思的笑笑,“人没招到,招了顿骂。附近摆摊的嫌我吵,就没再敲过。”

“没事,骂呗!我脸皮厚。”沈清棠接过锣,敲一下,喊一句:“猜灯谜送肥皂!”

不一会儿围了不少人过来。

无论古今,百姓对“送”这个字都十分热衷。

有人问沈清棠,“姑娘,猜灯谜真送肥皂?”

“对!不光送肥皂还送灯笼!但是,不免费猜。”沈清棠一手提着锣一手举着木棒示意货架上方挂着的灯笼。

“我们的灯笼分为简单,一般,有点难和很难四个等级。”

“简单的是小灯笼,猜中了赠小肥皂,一般难度的赠中号灯笼和中号肥皂,有点难度的赠大灯笼和大块肥皂,高难度的赠羊皮灯笼,一块肥皂加一块香皂。”

“四种难度等级价格不等,依次是五文钱,十文钱,十五文钱和二十文钱。”

“若是还有人愿意挑战更高难度的,我们这里也还有三十文一次的。”

“猜中灯谜有奖!猜不中……也送您一个小灯笼,改改运势。”沈清棠指了指串在一起灯笼串。

不知道谁喊了句:“姑娘你这算盘是不是打的有点过精。不猜灯谜,买肥皂和灯笼也差不多钱吧?”

“怎么可能?!”沈清棠不认,“你们中有不少人买过我家肥皂,这小肥皂多少钱?”

有人喊:“三文。”

沈清棠点头,又指着老汉货架上的小号纸灯笼,“这要五文钱。加在一起八文钱!花五文钱就能八文钱的东西,亏吗?

而且小灯笼是简单的灯谜,你看最上头,光那羊皮灯笼就五十文,别说再赠一块大肥皂和一块香皂,三十文怎么能买到这些?”

老汉的灯笼卖的不好,多数人并不知道售价。

反正在沈清棠看来,老汉定价过低。

劳动力凭什么不算钱?

总有清醒的人不肯上当。

“肥皂能洗衣服,这灯笼又没什么用。”

“怎么没用?马上过年了,家里挂盏红灯笼不喜庆?另外,这灯谜上的字可不是一般人写的。

你们听说过云山书院吗?京城的云山书院?我跟你们说,云山书院的院长可是宁王太傅。

那学问不得了!

买了这灯笼,你们就跟宁王算是同门!

日后就是云山书院院长见了,说不得真收你们孩子到门下。”

“……”

事实证明,只要敢忽悠,就有人敢上当。

很快就有一个人掏出五文钱递过来,“我先来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