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道的神鬼事 第6章 王会师尽孝养狗

《法苑珠林》里讲了一个和孝道有关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都很齐备,而且亮点也很突出,颇具有现代新闻写作的因素。

故事发生大唐京都长安的西市之中。在李二大帝被尊为天可汗的大唐,西市是长安最繁华的国际商业区。经营的商品品种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不管是哪种口味,都能在西市找到自己想要的。

比方说丝绸、服装、珠宝首饰、药材、皮货、漆器、竹器、陶瓷、书画、薪炭等等,除此之外,西市里更是集中了长安城内最好的“百戏”,如果不是宵禁的话,估计和后世一样,夜生活都是从晚间十点之后开始。

而且,还有各种的说法来描绘西市的人生状态。

在谪仙人的嘴里,是“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在俗人的口中,则是“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东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朝营暮计算,昼夜不安居。西舍有贫者,匹妇配匹夫。”

所以,后世的人,一直对大唐盛世有着无尽的向往。

据说,在西市的北大街,有一家店铺,店铺的主人姓王,叫王会师。王家的店铺开的很大,具体经营的是什么商品,说这事的人没有说。

但从这个故事背后的事来看,当时,王会师在西市里应该是有点头面的人物。因为国人记事的笔墨向来如此。

譬如说在国人的笔下,两国交战,打赢了是吊民伐罪几个字轻轻带过,打输了会详细复盘,分析前因后果。但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想要会写字的国人费点笔墨,估计更是难上加难。

言归正传,正在王会师的事业做的如日中天的时候,家里人专程来到店里,老妇人过世了。

要知道,国人向来是很重视孝道的。早在春秋战国时候,对长辈的故去可是有一整套的礼节,而这些礼节,有的还是律法的形式进行了规范。

譬如《唐律疏议》就曾明确“父母之丧,法合二十七月,二十五月内是正丧,若释服求仕,即当不孝,合徒三年”。意思是说了父母之丧,得为父母守孝二十七个月,如果提前结束守孝,将会被处于三年的牢狱之灾。

不管是什么人,一旦被坐上了 不孝的名声,那他这一辈子基本上就完了,甚至还会连带整个家族。

像我们所熟知的夺情丁忧,再有能力的朝廷官员,都会因为这个成为被政敌拍死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在王会师收到家里人的讯息以后,整个人都蔫了。一边是自己的商业帝国,一边是自己的母亲。

不过,孰重孰轻,王会师还是分的清楚的。当即,就把手头上的事情交给了下面的人,自己一路飞奔赶往老家。

等王会师赶到家里,王母的尸骸还停在家里,家里人也等着王会师到家以后再举办招魂、殓殡、吊丧、服丧、送葬、居丧、墓祭等几个主要仪节六十六道程序。

而且,在王母下葬以后,王会师老老实实的在母亲的墓旁结庐而居,实打实地服“斩衰”;一来确实是尽孝,二来也是避免落人口实。就像《唐书·孝友传》里记载的那些故事一样。

当时有个叫梁文贞的人,少小时便离家入伍戍边,等到回乡的时候父母都已经去世了。

看着父母坟茔上的草,梁文贞心里滴血,虽说忠孝难两全,但父母在的时候自己没能养老送终,在梁文贞看来终究是过不去的坎。

于是,等梁文贞搬进父母坟茔边的草庐为双亲守孝的时候。在家里人的注视下,梁文贞做了一件很让人惊异的事。

他绕着自己父母的坟茔转了几圈之后,居然挥起锄头挖了一个洞进入父母的墓穴。每天早晚都进去把父母的棺椁以及陪葬的冥器都认认真真的打扫一遍,事死如事生。

而且,梁文贞干这件事一干就是三十年。这三十年里,他和谁都不开口说话,哪怕是家里遇到了什么突发事情后和他请示,他也用笔墨来回答。

至于这事是怎么传出的。或许是因为梁文贞的操作真的感动了上天吧。在梁文贞挖通父母的墓穴后没几年,官道改修,恰好从梁文贞父母的墓前经过。

官道上的行人多,来来去去看到梁文贞为自己的父母守丧守了几十年,一传十十传百,再听说梁文贞每天早晚还钻到父母的墓**面去打扫卫生,说到梁文贞的人都是为之落泪。

到了开元年间,身为刺史的许景先终于坐不住了,把梁文贞为父母守孝的事情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通,直接上报到玄宗皇帝那里。

玄宗皇帝一看,这可是个值得学习的典型啊,转身就吩咐史官认真了解这事,把它记下来并讲给人听。

有朝廷宣传的典型做榜样,王会师自然也是有学有样。不过,王会师虽然没有做的梁文贞那么极致,但也实实在在地在母亲的坟墓边住了整整二十五个月。

除下衰服后,王会师回到家里,准备新生活的开始。

凑巧的是,在王会师回到家的当天。家里的仆役就过来禀报,家里的狗生了一条青黄色的小母狗。

都说狗来财,招财富。刚进家门就有这样的吉兆,王会师心里很是欢喜。转过头对自己的妻子时千叮嘱万叮咛,要好生喂养这条狗。

再说,自己在母亲坟墓边结庐而居的时候,店铺里的事有下人时不时过来禀报,但自己这么久没有去店铺里实打实瞧瞧,王会师心里还是有点不放心。

在叮嘱完妻子好生养狗之后,王会师就把心思全部放在了自己店铺的生意上。

时间一晃就慢慢过去了。等王会师在店里忙上一两个月之后,家里人突然过来给王会师报信,说那条青黄色的小母狗离家出走了,即便是家里人找到了它,可一到家门口它就汪汪的叫,怎么也不肯进门。

听到家里人报过来的讯息,王会师顿时就惊呆了。都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条狗又是家生的,自己来店铺之前可是给妻子好生交代过啊,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

于是,王会师就和报信的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开始,报信的人还支支吾吾,像是在遮掩什么。但王会师是什么人呢?一下子就看出了报信的人说话不老实。

在几经盘问之后,家里报信的人终于说了实话。

原来,前些日子,王会师的妻子和婢女去后厨的时候,看见那条青黄色的小母狗拖了老大一根骨头往外走,王会师的妻子以为狗是从厨房里偷的骨头,就让婢女找了根棍棒轻轻地抽了它几下。

按道理说,这样管教几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在王会师的妻子打狗之后,厨房里做饭的厨子和伙夫听见狗的叫声以后,走了出来,向王会师的妻子说,狗拖着的那根骨头,是他让伙夫特意给狗留着的,因为老爷和夫人都说过要好生养着这条狗。

见厨子这么说,王会师的妻子顿时有些挂不住脸色了。莫不是自家的厨子在埋怨自己指责厨房管理不到位啊。

可还不等王会师的妻子开口,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条青黄色的小母狗居然说话了,而且自称是老爷的母亲。

那狗说,过去,因为管理家里的人和事都很严厉,发现了奴婢的过错就进行了惩罚。所以这辈子得了报应,带着记忆投胎到了狗身上,幸好是在自己家里。

可是,虽然自己这一世是狗,但终究认得王会师的妻子是自己的媳妇。现在,媳妇拿着棍棒抽打自己的婆婆,是非常不孝顺的行为,七出之首。

我身为婆婆,却被儿媳妇打了。这事讲出去,实在是没脸见人,这个家我也待不下去了。

那自称是老妇人的青黄色小母狗说完这一番话之后,掉头就要往院子外走。

当时,夫人的脸都吓青了,赶紧向老妇人道歉,请求老妇人留下来。在场的人也帮着夫人说好话,可老妇人硬是要走,怎么劝怎么拦都拦不住。

哪怕是家里把门关起来,可稍一不注意,在家里就看不到狗了。

现在,家里人都知道了这事,夫人也不知道怎么办,所以让小的过来请老爷回去。

听完下人说的话,王会师不禁嚎啕大哭,心想,怎么这狗格外的亲热,原来是自己的母亲轮回了。

到了家里以后,王会师把自己的妻子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又让家里人四处去寻那条离家出走的青黄色母狗。

找到狗以后,王会师将狗抱回了家里。

但等王会师到家以后,狗才被放下地,又掉头跑出了门。这样子一共搞了四五次。

看着这狗的态度很坚决。王会师越发相信妻子对自己说过的那些话。

于是,就在北大街自己的店铺墙边,修了一个狗舍,将小狗安置在里面,然后自己每天给狗送吃的。

西市里的人来往极多,在听说这件事情以后,都纷纷跑到王会师的店铺里看闹热。看过之后,给狗扔饼子的人也特别多。

这只青黄母狗带着狗舍里不出来。每到了斋戒之日,就不会吃东西。

这样过了一两年之后,狗不见了,没人知道它去了哪里。

先不说《法苑珠林》讲的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人们什么。但在《朝野佥载》里,还有两个长辈故去后后人尽孝的故事。

在东海,有个叫郭纯的,非常孝敬他的母亲。在他母亲死后,郭纯也依照礼制在母亲的墓旁结庐而居。

这个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郭纯非常想念他的母亲,在守丧的时候,郭纯会时不时的在他母亲的墓碑前嚎啕大哭一场。

而且,只要郭纯一哭,就会有大量的鸟飞过来,集聚在郭纯的身上和他母亲的坟墓上。看到了这番情形的人都很惊诧,认为是郭纯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这番情形出现的次数一多,不待郭纯说话,就有人将这事上报到了东海衙门,朝廷在听说这件事以后,专程派人到郭纯守孝的地方查看这件事,结果,还真不是造谣的。确实是郭纯哭母的时候会有群鸟飞来。

于是,朝廷就把这事当成了典型进行宣传,表彰了郭纯的孝心,还修了几座大牌坊。治理东海的官员也因为这事得到了提拔重用。

可是后来,却慢慢传出风声。说是郭纯在哭母的时候,偷偷藏了些吃的在袖子里,一边哭一边撒,然后那些年闻到了吃食的香味,全部跑过来找吃的。

而且,郭母坟墓附近的鸟,还被郭纯训练成了条件反射,只要郭纯一哭,那些鸟就会飞来。

另外一桩事则发生在河东一个叫王遂的孝子家里。王遂的操作比郭纯更加粗暴简单,当然,也很另类。

王遂在为父母守丧的时候,他们家发生了一件神异的事情,王家养的猫和狗各自下了一窝小崽子。但是,抚养狗崽的是猫妈,抚养猫仔的狗妈。

消息传出去以后,大家都很惊讶。于是,跑到王遂家里看猫犬互乳其子情形的人是络绎不绝。

而且,王遂家里还有点能量。在家里的猫狗互相抚养小崽子以后,县里州里都把这事作为王遂孝感天地的德行上报到了朝廷。王遂个人和王家都得到了大肆表彰。

但在朝廷表彰王家后没有多久,从王家传出了一个消息:说是当时他们家的猫和狗同时下崽子,王家就将猫崽子放到了狗窝将狗崽子放到了猫窝,让狗妈和猫妈都习惯了对方的小崽子。

所以,后来,在王家,不管是谁去,都会看到他们家一只猫领着几条狗,一条狗领着几只猫玩耍。

王会师家的青黄色小母狗,讲故事的人说是王会师的母亲转世,但是与古人笔下同类型的故事相比,王会师转世为狗的理由似乎牵强了一些。

《太平广记》里曾摘录过一些相似的故事,坠入畜牲道为六畜的,基本上都是前世欠了债,然后带着记忆转身异类还债。而王会师的母亲仅仅只是因为治家太严,也不像纪大学士笔下人物的苛刻,就落到这种地步,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或许,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编纂《法苑珠林》的人群的杜撰。或者是王会师自己的杜撰,时间长了之后,让听说了这件事情的人都信以为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