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工还说这样塞的柴禾能让土墙热一天!
一天?!以前这点柴禾连一个上午都烧不到,还没这么暖和,火塘烤火经常是前面烤着后背冷,烤着左腿右腿冷!哪像火墙这样,整个房间都热乎乎的。
哪怕是以前的奴隶主,也没有住过这样的房子,雇工们突然意识到这件事。
奴隶主也是靠烧柴禾取暖的,哪有什么火墙啊。
但这奴隶主都没住过的好房子,如今却给了她们这些以前住在豕圈里的人住...
想起以前和豕抱在一起取暖的日子,再看看眼前这座干净又暖和的房子,柔软又干净的床铺。
不知道是从哪个人开始的,刚开始只是一声小声的啜泣声,但这啜泣声似乎会传染,很快传得整个房间里的雇工们都哭了起来。
她们也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明明住上了这样的好房子,还分到了这样温暖的床铺。
遇上了比以前那些奴隶主们不知道好了多少的风氏一族,无论哪一件说出去都是让人羡慕的好事。
但就是想哭啊,这眼泪它就是止不住的往下流。
*
“雇工都安排好了?”寒枝伸手在火塘边烤火,抬头问刚进来的芮。
今天都十一月八号了,白天的气温只有十多度而已,但女娲氏的人一个个身强体壮,穿的又厚实,这点寒意根本就不算什么,就是手伸在外面有点冷而已。
今年没时间做手套,等过几天闲下来,再去制衣坊那边做。
其实这个时期并不算冷,不止是大河流域不算冷,而是全球的气候,都处于全新世的高温期,也被称为最佳气候期。
即使是最冷时期的月温度,也比后世高3-5度。
而这样的时期,将会持续近两千年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气候的适宜,全世界有许多地方的史前人类文明,都开始井喷式的出现。
用一句后世常说的话来说,正是史前人类文明的群星闪耀时。
甚至有些地方虽然还没有形成国家,但人类聚居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八千人之多。
此时的大河流域,两岸雨水充沛,气候温和,空气温暖而湿润,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所以引来亚洲象在此定居。
历史上,裴里岗文化会在不久之后崛起,成为后世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代表之一,为两千年之后的仰韶文化奠定基础。
寒枝现在觉得,虽然是穿越到史前时代,但这个时期,无疑是非常妙的。
气候如此稳定不说,大河流域还有着几十万平方的地方可以开发出来做耕地,改进农具的同时,推广良种选育以及耕牛养殖,几项措施下来,粮食产量起码会比现在翻几番。
秦至汉时,耕作的工具主要为木石的农具,以及少量青铜器,这个时期,一个成年壮劳力,一年大概可以耕种10-15亩地,这是在地里种的作物为粟麦的情况下。
水稻的话则少一些,这个时期水稻的种植方式以火耕水耨,也就是用火烧杂草耕种,用水除草,管理方式十分粗放,一个人大概能种5-8亩地,因为水稻需要的人工更多,但同时水稻的产量更高。
等到唐宋时期,曲猿犁普及之后,工具变成铁器,人力改为牛加人合力之后,一个人就可以种20-30亩地了。
南方水稻也换掉了原始的种植方式,改为精耕,江东犁耕地配合龙骨水车灌溉田地,一个人可以管理10-15亩地。
因为水稻是需要插秧的,灌溉也很费时间,所以需要的人力更多,但同时水稻的亩产可以达到2-3石,也就是280-420斤左右。
明清时期,人均管理田地的数据来到了30-50亩,《天工开物》记载,“北人力田,亩收一钟。”一钟大概等于后世的480斤。
南方则已经进入了双季稻时代,人均管理5-10亩,劳动强力翻倍,亩产提高到4-5石,即570-710斤左右。
以寒枝目前手里拥有的技术,虽然做不到明清时期的亩产,毕竟种子才是高产的最大关键,但起码唐宋时期,人均二三十亩地,粟稻亩产三百来斤,水稻亩产五百斤的标准,努力个几十年,还是可以达到的。
已经很快啊很快了。
想要发展工业,农业是一道迈不过去的槛。
因为只有农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上去之后,才能产生稳定的粮食剩余,让社会摆脱全员种地状态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人口增长。
日不落帝国18世纪前,农业革命使得小麦亩产翻倍,城市人口由此前的15%增至50%,这就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劳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