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血色浪漫 第342 章80年代的文化热潮

钟跃民看着李艳红,微微一笑,再次抛出一个问题.“艳红,你说说看,我国社会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李艳红皱了皱眉,这个问题她在**课上已经听过无数遍了,她有些不耐烦地说道.“**书都说了八百遍了,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说完,她看着钟跃民,眼中带着一丝挑战的光芒,仿佛在说:“你看,我不是背得很熟吗?”

钟跃民点了点头,对她的回答表示认可.“嗯,不错,你确实背得很熟。但是,”他话锋一转,“你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李艳红被钟跃民这么一问,顿时有些语塞。她虽然能熟练背诵这段话,但对于其深层含义,她确实没有过多思考。她嘟囔道:“这有什么不理解的,我又不是笨蛋。”

钟跃民听了她的解释,轻轻笑了笑:“你说得没错,但这只是表面的理解。其实,这个主要矛盾涉及的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落后的社会生产,则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因此,我们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的需要,推动社会的进步。”

钟跃民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这个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个矛盾的当前表现,还要关注它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我、我....”李艳红小声的嘟囔着什么。

钟跃民微微一笑,并不介意李艳红的嘟囔,接着说.“艳红,我不是在质疑你的智商,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深奥得多。这个主要矛盾不仅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指出了我们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个矛盾,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甚至对于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艳红坐在一角,双手紧握,显得有些紧张。她对面的李红梅则是一脸得意,似乎早已预料到了这场对话的走向。而坐在中间的钟跃民,神情自若,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我、我听不太懂。”李艳红的声音有些颤抖,显然底气不足。她本以为自己读了几年书,知道了很多人不知道的知识,但此刻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一旁的李红梅闻言,脸上立刻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她双手叉腰,一副早就看穿一切的模样.“我早就和你说过,别以为读了几天书就很了不起。在钟哥面前,你什么都不是。”

钟跃民露出了他那招牌式的笑容,他的笑容里并没有太多的嘲讽,更多的是一种宽容和理解.“听不懂没关系,咱们举一个例子。你老家也是农村的吧?咱说说农村里的事情。”

钟跃民顿了顿,脑海里想到那些忙碌的农民,继续说道.“对农村里人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填饱肚子,能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只鸡,多养点牛、羊,多赚点钱。要是能买上一辆自行车,那就更好了。他们甚至都没有人想过买拖拉机。是不是这个样子的?”

李艳红老老实实地点了点头.“是。”她的心里,其实早就认同了钟跃民的说法。在贫瘠的农村里,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与贫困的斗争,那些书本上的知识,确实离他们太远。

“既然你知道这个,那这个就是主要矛盾。”钟跃民继续说道,他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他们一年到头,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他们需要的是富足的生活,只有富足了,他们才能填饱肚子、娶上媳妇,才能供孩子读书。那么你觉得,他们会关心你这本书上说的这些东西吗?”

李艳红沉默了片刻,然后很没有底气地回道.“不、不会。”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奈和沮丧。她终于明白,自己从那些书本上看到的知识,在这个现实世界里,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钟跃民看着她失落的模样,心里不禁有些感慨.“不过,你也别灰心。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是没有错的。”

李艳红被钟跃民的话深深触动,她低着头,搓着衣角,眼神只敢盯着自己的脚尖,仿佛在那片小小的土地上能找到些许安慰。她的沉默,像是无声的认同,也像是内心的挣扎。

钟跃民见状,并没有继续施加压力。他深知,此刻的李艳红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批评,而是理解和引导。

于是,钟跃民换了一种更为温和的语气说道.“行了,坚持两点论就是坚持全面的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这个核心抓住了,你才能读书读出效果,治学的主张一定是思辨。”

这番话仿佛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李艳红迷茫的心灵。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新的光芒,虽然依旧没有说话,但神情已经明显放松了许多。

说完这些,钟跃民转向李红梅.“红梅啊!”

“钟哥,你说,我听着呢!”李红梅立刻回应,脸上带着几分敬意。

“堵不如疏,这个道理你应该懂吧?别总是跟艳红过不去,她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我们应该多鼓励她才对。”

李红梅虽然在李艳红面前蛮横霸道,但此刻在钟跃民面前却表现得十分乖巧。她点了点头,表示认同钟跃民的说法。

“好了,时间不早了,你们赶紧回去休息。明天还要上课,好好准备一下。”钟跃民说着,将手中的书递给了李艳红。

然而,李艳红似乎并没有心情接过那本书。她听了钟跃民的话后,更是失去了看书的兴致。她随手将书往桌子上一扔,便默默地跟着李红梅离开了。

钟跃民看着她们离去的背影,无奈地苦笑了起来。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你别说,这种书倒是挺迎合年轻人的性格的。只是,她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

八十年代,这是一个属于文化的时代,一个热情奔放、思想激荡的年代。文化热如同春日的暖流,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谁也说不清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又何时会结束。

更没有谁说的清它是怎么高潮迭起的,又是什么时候达到的顶峰,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八十年代,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

钟跃民,这位旁观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审视着这场文化热。他并未盲目否定其意义,但也并未明确表示赞赏。他的态度,更像是一位冷静的观察者,用理性的目光去剖析这场文化狂潮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时,传统文化成为了热议的焦点。无数青年人以批判和践踏传统文化为乐,他们渴望打破旧有的桎梏,追求全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在他们眼中,孔孟之道已然过时,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他们对“现代社会”充满了向往和渴求,但同时也伴随着深深的疑虑和不安。

然而,这场西化思潮并非真正的“西学为主”。

许多人只是笼统地借用“西方”或“现代化”的概念去反传统,他们对西方政体和哲学的了解仅停留在懵懂的层面。

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的英语单词都认不全,他们的知识和观念大多来源于大陆以外的中文媒体或书籍。这种现象,正如钟跃民所言,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

这天,钟跃民刚下课回来。看到办公室的几个人围在一起,好奇的问道.“哟!你们几个这是干嘛呢?”

“跃民,赶紧看看。”

当钟跃民的目光落在刘岩松手中那本厚厚的教辅书上时,他整个人都愣住了,眼睛瞪得浑圆,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般。

只见那封面之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八个醒目的大字,居然大部分都是以手绘美术字的形式呈现在眼前。

这些字体线条流畅、笔触细腻,但却带着一种质朴的手工感。

再仔细一看,位于正中央位置的几个大字,则明显借鉴了姚体的独特风格。

其笔画粗细适中,结构严谨端庄,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

然而,与现代印刷技术所产生的精美字体相比,这样的组合方式仍显得有些“原始”和粗糙。

钟跃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想要一探究竟。

果不其然,里面的内容主要是以传统的宋体来排版的。

密密麻麻的文字整齐地排列着,没有丝毫花哨之处,只有一份朴实无华的实用感。但就是这份简单,让钟跃民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疑惑。

“咱们学校的印刷厂不是早就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了吗?为什么印出来的书还是这样子啊?”钟跃民满脸不解地转头看向身旁的刘岩松,语气中充满了诧异。

钟跃民实在想不通,明明有先进的技术可用,为何还要采用如此老旧的排版方式呢?

此时的钟跃民在心里暗暗思忖着,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排版工作,那么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必定会截然不同。

毕竟,计算机建立字库的速度之快以及操作的便捷程度,远远不是那种需要人工操作的手动式照相排字机能相提并论的。

要知道,像这种老式的排字机充其量也就能算得上是第一代机器罢了。而由王选教授带领一众科研人员精心研发出来的计算机激光照相排字机,早已迈入了第四代的行列。

它们之间无论是性能还是效率方面的差距,用“天壤之别”这个词来形容都毫不为过。

谢敏在一旁听到了钟跃民的疑问,不满的说道.“小钟啊,你以为我们不想用学校的方正系统排版吗?可是那里的任务已经排得满满当当,要是我们排队等的话,恐怕要等到明年了。没办法,我们才去西郊找的这家私人印刷厂。就连这种轻形纸,价格也是贵得离谱,要七八千一吨呢!”

钟跃民站在那里,心中五味杂陈。他本以为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只等最后的东风,却没想到国内的印刷水平给了他一个如此大的“惊喜”。看着手中的教辅书,他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无奈。

难道真的要自己建立一座印刷厂吗?这个想法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找关系?他皱了皱眉头,这似乎不是他愿意走的路。他一向自视甚高,实在不想因为这件事丢份。

然而,印刷厂的建设难度非同小可。这不是简单的投入资金就能解决的问题,更需要技术的支持和专业的团队。

钟跃民也深知,如果没有自己的印刷厂,他们的教辅书虽然现在能勉强卖出去,但长远来看,根本无法实现爆发性增长,更别提做大了。

印刷机器、辅助设备,这些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可是排版技术呢?这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坎。目前掌握一流印刷排版技术的,只有那么几家。

钟跃民想到了柳联想,或许他能有办法?他决定去试一试,如果实在不行,到时候再说。

看着愣神的钟跃民,谢敏轻轻晃了晃他,关切地问.“嘿,小钟,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钟跃民回过神来,微微一笑,试图掩饰内心的波澜.“哦,大姐,咱们已经印刷了多少册了?”

朱建国在旁边兴奋地回答.“十万册!许多学校的订单款已经汇过来了,就等着咱们发货了。”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这几个月的忙活终于要见到回报了,十几万的收入对于他们这个小团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杨立也补充道.“许多老师都说我们编的教辅材料很好,现在根本就是供不应求。我们在附中试用了,学生的反应也很不错。”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满足。

钟跃民并不想打击他们几个的积极性,于是转移了话题.“你们又是上课,又是发货,能忙得过来吗?”

谢敏无所谓地回道.“我们几个有分工的,印刷厂、邮局、学校,来回跑呗。只要有钱赚,累点都是值得的。”

“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嘛。”朱建国笑着说。

“我现在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杨立也兴奋地附和道,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