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453章 自古以来

而在刘继年满十五岁后,他并没有进入锦衣司,他的性格也不适合作为探子去探听各种消息。

因此,刘继最终被安排带领约莫二十人的小队,驾御着小型海船前往海外寻找稻种。

离开之前,刘继还是个风华正茂的少年,时隔三年有余,如今满脸风霜的刘继看上去甚至比刘备显得还要苍老年迈。

这一刻,刘备也满眼心疼地开口说着。

“苦了你了,你为大汉,为万民立下了莫大的功绩。”

尽管桃园众的孩童甚多,刘备不可能将每个孩童都视如己出一般对待,但却也是清楚地记清了每个孩童的特征面貌,甚至连每个孩童的大体性格都有所了解。

而刘继历经三年有余,披荆斩棘,不知闯过了多少汹涌波涛……

所为的却并非是大汉,也不是万民,而是报答刘备与李基的活命饱腹之恩,想要得到刘备与李基的认可。

因此,刘继这个曾被一场暴风雨卷得在大海上迷失方向,且水粮近乎断绝了三天三夜,意志都没有丝毫动摇的汉子。

此刻,却是在刘备的一声充满肯定的夸赞下,泪水止不住地往外溢出。

不过前往大海历练了三年有余,刘继的性格不可谓不坚韧,仅仅是片刻便恢复了沉稳,但脸上下意识还是挂上了欣喜的笑容。

旋即,刘继便是简略地讲述了前往海外寻找稻种的过程。

刘继所率领的二十人,别说是放到广阔无垠的大海之中,就算是放在交州中部往南一直延伸下去的漫长海岸线,与一只蚂蚁也没有任何区别。

寻找稻种的过程,也纯粹就是一个不断碰运气的过程。

沿途记录海图之余,每隔一段时间就靠岸深入约莫三十里的范围寻找有没有稻种的存在。

因此,类似于刘继这些前往海外的小队,所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大海上的危险,还有前往陌生且未知的土地之中隐藏的各种危险。

前期所遭遇的艰苦,刘继几乎是一笔带过,仅仅只是从所带的二十人死了十五个人之中略见一斑。

就连后续维持海船正常航行的船员,都是刘继在航行之中重新招募的青壮。

而刘继可谓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一路就这样坚韧地往南沿着海岸线不断寻找各种稻种,想要找到符合李基描述的高产粮种。

直至刘继抵达了一处名为“林邑”的国度,发现了他们的稻种在没有如同大汉那样精耕细作的情况下,甚至随意种在一些贫瘠荒地上都能成活,且所结出的稻粒产量却是远超大汉一筹。

这一刻,刘继便意识到他们找到了,然后刘继连夜偷偷割了那些还没有成熟的水稻,尽可能地装满了小型海船的船舱,便是疯了似的往回赶。

听到这里,李基已然彻底肯定了刘继所带回的,便是后世所言的占城稻。

刘备在听闻刘继带回了整整一船的稻子,同样也是兴奋莫名地追问道。“大概有多少,大概有多少?”

“请主公恕罪,由于船舱位置有限,所带回的水稻恐怕不足百石。”刘继答道。

“百石?”

刘备琢磨了一下,喃喃道。

“也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带回来的这些稻粒好好培养一下,里面或许还能成活相当一部分作为粮种,再经过一两年的栽培,说不准就能初步慢慢推广开来了。”

只是说着说着,刘备的语气之中难掩几分失望。

刘继带回的稻粒距离成熟还不够,成活的可能性便会大大降低,百石稻粒能够成活一石便是苍天保佑了。

因此,这无异于是在刘备的心头泼了一盆冷水,让刘备有种眼看着就能入洞房了,硬生生被拉着出去再编几双草鞋的感觉。

而一直在旁听着的李基,此刻却是骤然开口道。

“海图可有记录?”

“在这里,子坤先生。”

刘继一边连忙回答着,一边从怀中掏出了好几张布帛。

李基将这些布帛都取了过来,然后在就近的石桌上按照刘继的提示,对这五张布帛进行了拼接。

林邑国的位置,也随之出现在了李基的眼前,约莫位于后世所说的猴子国南部。

刘继一路在没有任何海图的情况下,能从长江口一路摸索到猴子国南部,也确实是为难他了。

不过,刘继所记录的海图尽管并不细致,但无疑已经足够用来指引方向了。

李基摩挲着下巴,喃喃地道了一句。“有点远,但往返的速度足够快的话,赶得及来年的春耕,耽搁不了。”

“什么?”

刘备依然还没能反应过来。

李基的脸上则是露出了几抹笑容地开口道。

“主公,刘继所带回的水稻尚未成熟,用来充当稻种培养无疑太过于勉强,并且数量远远不足以支撑在扬州进行推广不假。”

“可,在林邑国之中还会缺少这种水稻吗?”

顿时,刘备的眼睛猛地一亮,隐隐已经猜到了李基的意思。

“吴郡距离林邑国的距离确实不近,倘若是从地面行军的话,或许耗费个一年多的功夫都走不到。”

“但若是从海上行军,且有海图为引的话,抵达林邑国最多不超过两个月。”

“届时,林邑国那边大体也不过是刚刚将稻谷收割起来,正好能为我大汉所用。”

这一刻,刘备忍不住一拍大腿,大赞道。

“子坤所言妙极了!”

尽管吴郡已经有了相当先进的海船技术,但刘备不仅思路显然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就连思维也始终相对仁德保守。

大汉没有,刘备下意识所想的就是如何自行慢慢培育出来。

可李基所想的,那就是我煌煌强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海船所抵达之处便是大汉领土。

既然得知了林邑之中有着所需的稻种,在确认位置之后直接派人去取就是了,何须劳心劳力地重新一点点地培育粮种出来。

刘备急匆匆地开口道。“备这就让子仲速速组建一支商队,然后前往林邑国大量采购稻种回来。”

“主公莫急。”

李基摇了摇头,此刻在脑海之中已经浮现了与林邑国相关的信息,开口答道。

“林邑本为日南郡象林县所属,曾于顺帝永和二年(137年)有一功曹区连作乱,起兵攻占县衙,杀害县令,自称‘林邑王’建立林邑国。”

“什么?竟有此事?!”

刘备瞪大着眼睛,对于此事还当真是一无所知。

毕竟对于大汉而言,交州本就是放养且完全不重视的状态,区区一个县功曹作乱自立,不亚于有只蚂蚁在脚指甲上咬了一口。

当时正值朝纲混乱,顺帝正试图从宦官外戚收回权力的激烈斗争时期,说不准此事根本就没有上呈到顺帝的眼前,更别说引起朝廷的重视了。

且朝廷就算重视了,以林邑的距离,朝廷也不可能直接派兵行军两年前去讨伐,最多也就是下令交州官吏自行平乱。

可若是交州当地官吏有所作为的话,也轮不到一个小小的功曹都可以作乱称王。

鞭长莫及……

所说的无疑就是这种情况,且也是因此让林邑国成功地独立了下来,且似乎在交州以南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国度。

“没错,林邑国自古以来便是我大汉疆土,只不过一小小贼子窃而自立罢了。如此之国,焉有资格与我大汉贸易?”

李基沉声地表态道。

刘备闻言,手指在腰带处摩挲了一下,缓缓地开口道。

“子坤,既然如此,不若紧急召甘宁、蒋钦、徐盛过来议事吧。”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