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第十二章 战斗力的核心

在村外的空地上,两群人正互相对峙着。

相公庙村的将近一百号人,在空地一角窃窃私语。马家庄的人则来了二百多个,都聚在空地斜对面,好些人都在来回张望着。

张百户连忙小跑过去,大声问道:“老马,你们这搞什么呢?”

“我还想问你呢。”马十柱也大声回答:“说好的回头一起演武,你们村单独跑这边干什么?”

“那你们不也跑过来了么?”张百户自然不好直接解释,只能先反问道。

“我们天天都出来练行军的。”马十柱不以为然:“这不是基本功么。”

张百户没他能说,一时难以驳倒他,杨老百户只好亲自出面,走到坡底,说道:“我们村招待贵客呢,准备临时补个节目助兴的。十柱,你们就先继续去练习吧,这地方我们还得用呢。”

“那我们这边,会的人也不少啊。”张百户不服气地说:“只是谁想到,你给人看这个啊。”

而且,武器的效能远不止战时使用,平时的维护也非常重要。中原式的弩,是个很难伺候的武器,汉朝人能这么普遍地用弩,也是因为他们的制度完善。

“而如果想省点事,我们只需要一根木棍。弓把固定木棍一段,弓弦每次都拉到木棍上的固定位置,把弦都挂在这儿的机关上,就能保证幅度次次一致了。”他说着,又掏了掏背包:“然后,我们就得到了一把弩。”

“这么一大堆理论,还有长年累月的练习,就这么……‘咔哒’一下,就行了。”

哪怕是在边境的烽火台,也要每天进行各种记录,称为“日作簿”,登记每天的各种活动。士卒们还要定时点验粮食、烽火燃料、武器,乃至医药,因为这些物资的储备,都有明确的规定,上司也会定期检查,并把结果纳入功绩考评。

“不是,你这是干什么?”张百户惊讶地说。

“一个弓手,几年都未必能练好。而一个弩手,几个月就能很熟练了。”他举了举手里的弓和弩:“哪怕不看力量和瞄准上的方便,只这些技术上的细节,就能看出为什么时间差距这么大了——最耗费时间的苦功夫,都这么给省过去了。”

“我觉得,我们的思路可能不太一样。”马十柱解释道:“古人说,伱要是对着上等的榜样学习,估计也就能学到个中等水平,所以我们村里的人,都是照着百户的标准去教育的,这样才能当个好士兵。这不是谁会谁不会的问题,而是大家本来就应该都去学啊。”

所以,对士卒的教育,对军队的组织,才是郭康认定最关键的地方。

“我们打仗,得动脑子,用知识才行。哪怕训练的时候也是如此。要我说,只要了解的深了,都会知道这些知识的作用。”他说着,从旁边村民的背包里,拿出一张短弓:“大家对这种弓,都很熟悉吧。我们就拿这个举例子吧。”

汉朝声称能“一汉当五胡”,不是因为汉人更大更强,块头是杂胡的五倍,而正是因为这些军队组织和士兵专业能力上的优势。相反,大宋军队就远逊于此,甚至不如丢了官家之后,完全依靠自行组织的状况。可见,这些完善的制度规则,以及更重要的落实下去的能力,才是战斗力的关键。

“《射经》说,‘身体端正如同树干,手臂伸直如同树枝’。站立的时候,面颊不能偏歪,脖子不能后缩,胸不能前凸,背不能后驼;开弓的时候,要盯着目标,前后手同时发力开弓,持弓手必须伸直水平,控弦手右肩膀肘关节处也要水平,以至于可以在手肘上放置水杯。这才算做到了标准动作。”他介绍道。

当然,这些就算发现了也没用。对大宋士兵来说,哪怕射表都过于超纲了……

“好了好了。”郭昭文站出来,打圆场道:“都知道老马你能说,就别为难人家了。这样,今天我们跟着大哥,正好来这里,给这几个孩子准备礼物呢。不如大家就一起,给他们几個露一手吧。”

“不过,虽然发掘出了汉朝的先进遗物,也破解了口诀,但汉朝的士兵会根据口诀进行估算,宋朝士兵却做不到。结果,这种失落的古代技术,还是没能普及开。”

“我们的军队里,用弓多,用弩很少,所以之前也没怎么注意过。”义父说着,问郭康:“你觉得用得着么?今后的方向,应该主要是火器了吧。”

“老叔,表演怎么能不带我们啊。”马十柱却顺势纠缠起来:“这种展示,当然是声势越大,效果越好了。我们马家庄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但卖点力气,耍耍花拳绣腿的功夫,还是有的。今天既然碰巧遇上,不正说明天父也想让我们帮您村里各位捧个场么?要是就这么直接走了,反倒怠慢了诸位贵客,我们心里也实在过意不去啊。”

马十柱拱了拱手,招呼众人进场。他们村的人便放下各自的背包,整齐地排在一起,然后走了进来,两两一组站定。随后,马十柱喊了一声:“开始练习!”他们便互相抵住,表演起摔跤来。

“我们最近在琢磨这个,所以就有感而发了。”马十柱告诉他:“史书上说,汉朝的时候还有射远的数据,做成表格背下来,就能省不少事,不用自己临时估算了。这要是能重现出来,还可以进一步降低难度。所以,我们也在琢磨,想要多试试,给它重新编一套出来。”

按汉朝规则,一天的工作就是一日的绩效;而每年考核种,弩射只要达到12中6的标准,多中一箭,就是十五天的绩效奖励。所以士卒们虽然经常抱怨,甚至互相通风报信,了解督察组的去向,但还是愿意积极维护,以求得到功绩。

这些繁杂的工作,很多都需要计算和文牍记录,所以只要有机会,士卒都会设法学写字。后世学者在汉朝烽燧里发现了大量的习字简牍,还有急就篇之类的启蒙读物。一些人还会默写乘法表,乃至抄写四书五经,试图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其他人都没有反对,他就继续说道:“让东道主先来吧。”

马家庄的人,看起来对摔跤很是熟悉,各组人的动作都很连贯,一看就是认真练过的。想来,他们请的教头,应该就有专门教授这个的。摔跤确实是很实用的招数,属于披甲格斗时候的常用技能。所以,人家也不是强行吹嘘自己。

“我们射箭的人,都需要长期练习动作和姿势。。弓拉的过长,箭上的力道太强,飞的太快,不能正中目标;拉的太短,箭矢软弱无力,飞的太慢,会落到更低的地方。按唐制,战斗的时候,步弓手需要在六十步放箭,这个距离,箭速的一些差距都会对准度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必须勤学苦练,保持姿势的稳定。”

“按照古人经验,开弓的时候,控弦手最好要拉到脸颊下侧,箭矢要拉到和弓把平齐,箭头碰触大拇指,然后才能撒放。持弓臂完全伸直,所以持弓手的位置是固定的;控弦手接靠在下颌下面,所以位置也是固定的。这样一来,只要箭头每次恰好碰到拇指,那开弓的幅度就都一致了。我们平日里,通过成年累月的反复练习来尽量维持的,就是这个幅度。”

“这就是进阶的军事技能啊,算阵型,算物资,都能用上的。”马十柱不假思索地说。

“这也很好啊。”义父最后下了决心:“哎,要不是想参加的人太多,我倒是希望咱们这边的人多多益善。这次你们既然这么用心,我也不好拒绝,你们就都去大都报道吧。至于最后挑上多少,我就不管了,让兵部按规定来。”

“我看教射的书籍,就对这个例子印象很深。”他摇着头说:“我们想要用更好的技术,提高训练和战斗的效率,就需要大家都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行。在战场上,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并不输于武艺,甚至可能更重要。我们比起蛮族,主要的优势,恐怕也是在这里,而非蛮力上。”

“队列行军这些,都是上学堂的时候就练完的,展示起来也没什么意思。”马十柱向众人介绍道:“我们就直接展示下战阵功夫了。”

“怎么样?还可以吧?”杨老百户对郭康说道:“我们这边,哪怕没有战争,大家的训练也没停过,完全可以放心。”

张百户等人应了下来,回头就去喊人。马家庄的人都向后撤出,留出空间。他们这小一百号人,则直接散开,九个、十个一队,占满了场地。

表演完了一圈,马十柱挥手让众人停下来,然后继续道:“好,现在,背乘法表!”

“呃……”杨老百户一时也接不上话。

作为威力最大也最繁杂的武器,弩也是最费事的。士卒需要定期测量弩的实际拉力,并进行试射,把弩名、型号、编号、弓力、损耗、射程等等,都记录下来,定期检查更新。

“但是,弩在省事的同时,要求也变化了。弩的有效射程比弓远得多,按唐制,应当在一百五十步发射,是弓的两倍半之多。这种距离上,就不能平直地瞄准了,需要使用各种器械来辅助。”

张百户拿出哨子,吹了起来。众人跟着哨声,不断移动,变换阵型的方圆、长宽,一会儿排成个倒三角,一会儿排成圆阵。随后,张百户连续快吹几声,众人迅速散成三排,互相隔开一人多的空隙,后排对着前排的空缺,站稳身,挥拳演练起来。一通拳脚打完,张百户再次吹响口哨,众人便停了下来,收紧阵型,排齐队列。

“好,好。”义父称赞道:“那就让马家庄也展示一下吧。”

“宋朝时,有人挖掘出了汉朝的弩机。沈括观察了弩机实物,发现上面有明确的望山刻度。用望山刻度、箭镞位置,就能进行瞄准。沈括还研究了汉朝人留下的口诀,发现用弩的口诀,实际上是用勾股进行计算的算法。按照口诀试射,他那样没经验的人也能十中七八。”

于是,郭康对义父低声说了几句。而义父也是经常打仗的人,一下就明白了意思。

“练习弓箭的时候,还有个难题是撒放。箭尾的尾槽是扣在弦上的,而拇指又勾着旁边的弓弦,所以放箭时,动作必须干脆利索,否则就会干扰箭矢,无法准确命中。这又需要长期练习,体会其中的道理。而如果我们用器械,也可以干净利落地释放,弩机就有这种效果。”

可见,军队真正的核心,就是人本身。武器只有在士兵的手上,才能得到发挥,进而改进、发展。就算沈括复原出了汉朝的弩和配套设备,把这些东西给大宋的普通官兵,估计也是暴殄天物,很快就会回到宋军正常的水平了。

“可以试试,给那些没时间练弓箭的人用。”郭康不反对:“其实火器也用得着这些东西的。积累下经验,今后肯定用得到。”

“九九八十一……”众人就这么原地大声背诵起来。

实际上,就他所知,古时候的器具和经验甚至不止沈括发现的这些。汉朝人不但有望山和射表,在各处烽燧,也有和重弩配套,用于观测测距的设备。高级一些的望山,也不止是一条棍,而是一个网格状的瞄准器。这些东西,对于火器时代的远射,依然有启发意义。

这话确实很有道理,张百户等人也无法反驳。

“我之前也不知道这个事情,还以为弩就是这么慢慢发展起来的,没想到这么多波折……”郭儒感慨道。

众人欢欣鼓舞,都连连道谢。

他们随后又参观了几处场所,还会见了其他几个村庄的代表。晚上,则轮到当地人招待他们。可能是因为如愿以偿,大家都十分兴奋,连郭康都喝多了些。他们的行程,就这样按计划完成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