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要完 第923章 保尔,美国人民需要你

1883年6月23日的巴黎,夏日的阳光透过外交人民委员部办公室的百叶窗,在斑驳的石灰墙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这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办公室简朴得近乎寒酸:一张橡木书桌,两把藤椅,一个铁制文件柜,墙上只挂着一幅泛黄的世界地图和一面鲜艳的红旗。书桌上堆满了文件、电报和书籍,一个铜制烟灰缸里积着半寸高的烟灰,旁边是半杯早已冷却的黑咖啡。

外交人民委员卡尔·摩尔坐在书桌后,他银白的鬓发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深陷的眼窝里那双灰蓝色的眼睛却依然锐利如初。他的手指正轻轻敲击着桌面,节奏缓慢而沉重,像是在为某个重大决定倒计时。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保尔·拉法格走了进来。这位四十一岁的革命家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呢料外套,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金质徽章——那是巴黎革命胜利的标志。他的面容儒雅,眉宇间却刻着风霜,左颊上那道在抵抗德意志侵略者时留下的伤疤依然清晰可见。

“坐吧,保尔。“摩尔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声音沙哑却有力,“古巴的天气怎么样?“

保尔微微一笑,眼角浮现出细密的皱纹:“比巴黎潮湿,比伦敦炎热。不过我已经二十年没回去了。“

摩尔点点头,从抽屉里取出一迭电报,推到保尔面前:“先看看这些。“

保尔翻阅着电报,眉头渐渐紧锁。这些来自美国的密报详细记录了美东联邦与美西联盟的最新战况:在蒙大拿前线,双方士兵在密苏里河两岸对峙,双方的小分队天天都在互相袭扰,徒增伤亡;在怀俄明前线,双方围绕着65号公路和贝尔维尤-韦尔德堡要塞互相厮杀,打得虽然激烈,但也打成了胶着;在芝加哥,军火工厂的工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拿到的美元却在天天贬值;在南方种植园,黑奴变成了黑农奴,待遇却没有任何改善,甚至比原来还不如

“老师,”保尔放下电报,声音低沉,“您叫我来不只是为了让我看这些吧?”

摩尔站起身,走到墙上的地图前,手指重重按在北美大陆上:“保尔,回到你出生的美洲大陆吧。古巴只是起点,整个美利坚才是战场!”

保尔走到地图前,目光扫过那些用红蓝铅笔标注的战线。从五大湖到墨西哥湾,从大西洋沿岸到落基山脉,整个北美大陆被分割成两大阵营。

“老师,”保尔指着地图,“您是说美东联邦会在战败后竖起红旗?”

“战败竖红旗”是红色法兰西最宝贵的革命经验,而且也符合常识——打赢了说明统治者牛逼啊!那还怎么反?打败了说明上面的老爷**,不反等什么?

“不!”摩尔却斩钉截铁地道,“红旗不该只为美东飘扬——它应该该覆盖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每一寸土地!”他抓起一份《华尔街日报》摔在桌上,“看看!那些资本家把美国撕成两半,让穷人们为他们的黄金、白银和石油互相屠杀!”

保尔凝视着地图上蜿蜒的战线:“可如今谁还把美东美西看作一国?”

“这正是最恶毒的谎言!”摩尔一拳捶向桌面,烟灰缸惊跳,“若美国永久分裂,劳动人民的子孙将世代沦为炮灰!”他忽然冷笑,“保尔,告诉我——东海岸的白人工人、南方种植园里的黑农奴和西岸的黄种劳工,谁配称‘美洲主人’?”

“都不是!”保尔眼中闪过锐光,“真正的‘主人’是掌控太平洋铁路的黄世仁,是匹兹堡炼钢的卡内基,是纽约操控国债的摩根!”

“对!”摩尔抓起炭笔在地图上划出血红大圈,“美西属于洪天贵家族、赵四家族、洪大全家族这样的真约派门阀,美东属于石油托拉斯、钢铁托拉斯和华尔街的银行家。而不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嗤笑,“属于他们的只有阵亡战士的坟墓!甚至连坟墓都没有!而在欧洲、非洲和亚洲大陆上,还有源源不断的炮灰可以加入这场肮脏的战争!”

窗外骤雨突至,豆大的雨点敲打着玻璃窗。摩尔的声音穿透雨幕:“你的任务,是让所有在泥泞中爬行的美国人明白:他们共同的敌人不是彼此,而是吸血的垄断集团!”他展开一份统计报告——上面记录着美东联邦的军火商和太平天国的军火商在1883年第一季度所取得的高额利润。“看!在资本家的算盘上,只有利润,没有生命!”

三天后,瑟堡港笼罩在破晓前的铅灰色雾霭中。赤浪1号——那艘被虫蛀般的挪威运木船的外壳伪装包裹的钢铁巨兽——正悄然升起绘着希腊国旗的桅杆。甲板下,四门152毫米速射炮的炮管在防水布下泛着寒光,货舱里则堆满了生产勒贝尔**所需要的零件。

军工委员弗里德里希将一捆密信塞进保尔的行囊:“德布斯同志在芝加哥组建了‘**工厂’,这些勒贝尔**的零件能让他们在北美生产红色法兰西最好的**!”他指向远洋,“记住,一定要让美国工人知道——他们的武器不该对准西部的同胞,而该碾碎华尔街的金库!”

劳拉·摩尔-拉法格裹着旧羊毛披肩,向着年迈的老父亲卡尔.摩尔挥手告别。

汽笛长鸣中,摩尔伫立码头如礁石。海风卷起他稀疏白发,却卷不走那声穿透浪潮的呼喊:“告诉美国!土地属于播种者,工厂属于劳动者.”

随着蒸汽机的轰鸣,赤浪1号缓缓驶离瑟堡港。保尔站在船尾,望着渐渐远去的法兰西海岸线。劳拉走到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

“还记得父亲对于资本的评价吗?”劳拉轻声问。

保尔点点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而我们将用血与火洗净它。”劳拉的声音坚定而平静。

船艏劈开北大西洋的浪涛,向着新大陆的方向驶去。在底舱,保尔的助手们正小心检查着那一箱箱**零件——这些**零件并不是要走私进美国,而是会通过合法的渠道进入美国——根据摩尔和弗里德里希的计划,美国的工人协会将通过向美东联邦的军方贩卖军火来筹集革命经费.

保尔回到舱室,从行囊中取出摩尔的最后指示。笔记本上,那熟悉的笔迹写道:

“记住,你不是去点燃一场战争,而是去结束一场战争。不是去分裂一个国家,而是去统一一个阶级。当美东的白人工人和美西的黄种苦力意识到他们流的是同样的血,资本家精心编织的谎言就会土崩瓦解。”

此时此刻,万里之外的中亚,一辆蒙尘的西洋马车碾过费尔干纳盆地的黄土道。袁世凯掀开车帘,眼前赫然耸立着十五丈高的砖石城墙——新潼关。

城门洞开处,穿交领右衽汉服的粟特商人牵着骆驼,乌兹别克农妇鬓边簪着明式银簪,维吾尔书生背着“奉旨应试“的杏黄旗匆匆赶路。一队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骑马而过,腰间的绣春刀与柯尔特左轮碰撞叮当作响。

“袁大人,潼关督师谭大人请您到衙门一叙!”一个传令兵疾奔而来。

袁世凯的马车缓缓驶入新潼关高大的城门,车轮碾过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发出沉闷的声响。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幌子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身着交领右衽汉服的商贩们吆喝着叫卖货物,头戴方巾的士子们三三两两地走过,腰间佩剑叮当作响。远处传来朗朗的读书声,那是书院里的学子们正在诵读《论语》,声音洪亮而整齐,仿佛穿越了时空,将人带回到了大唐,不,应该是大明盛世。

然而,当袁世凯的目光扫过街角时,却看到了不和谐的一幕:几名身着新式军服的士兵正扛着“新长安造”**巡逻,一个军官腰间别着的左轮**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些洋枪与周围古色古香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在提醒着人们,时代已经悄然改变。

马车最终停在了督师衙门前。袁世凯下了车,整理了一下衣冠,迈步走进了这座明朝风格的官署。衙门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处处彰显着大明遗风。然而,当袁世凯走进大堂时,却发现墙上挂着的不是传统的山水画,而是一幅精细绘制的世界地图,上面标注着各国的疆域和铁路线。

大堂正中,潼关督师谭继洵正襟危坐。他身着明朝式样官服,头戴乌纱帽,面容严肃而威严。在他身旁,站着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年,正是他的儿子谭嗣同。少年一身儒生打扮,眉目清秀,眼神中却透着一股不羁的神采。

“袁大人远道而来,有失远迎。”谭继洵起身相迎,声音沉稳有力。

袁世凯拱手行礼:“谭督师客气了。”

谭继洵微微颔首,示意袁世凯入座。侍从奉上香茶,茶香袅袅,却掩盖不住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

“听闻袁大人刚从圣彼得堡归来,”谭继洵缓缓开口,“不知欧罗巴诸国近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