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兴明心中还是有些芥蒂:“诗诗,朕说过,一生一世只守着你一个人的。”
沈诗诗温柔一笑:“陛下,臣妾知道你的心意就够了。你的心不在我这,从一而终又如何。你的心里有我,就算是三宫六院,那也是为了江山社稷。臣妾可不想,将来九泉之下难以面对列祖列宗。”
这个...还能有这种操作么?
理论上说,朱兴明作为皇帝,多子多福确实是没错。
毕竟,大明二多万的皇亲国戚曾经是朝廷的一项巨大负担。但是被李自成张献忠之流都杀的差不多了,皇家血脉确实也重要。
坤宁宫的花园里,皇后沈诗诗正坐在汉白玉亭中抚琴,纤指拨动间,曲调流淌而出。
她身着淡紫色绣金凤纹的常服,发髻上只簪了一支白玉凤钗,素雅中透着不容忽视的威仪。
亭外四名宫女垂手而立,随时等候差遣。
琴声戛然而止。沈诗诗抬头看向匆匆走来的贴身宫女:“何事?”
那奴婢跪在亭外石阶上,额头几乎触地:“回娘娘,陛下在乾清宫大发雷霆,摔了茶盏,刘公公派人来请娘娘过去劝解。”
沈诗诗眉头微蹙。自她力荐让皇帝纳妃,朱兴明的脾气确实比往日急躁了许多。
乾清宫内,朱兴明背对着门口站在窗前,地上果然散落着青花瓷碎片和未干的茶渍。听到脚步声,他头也不回地道:“朕说了谁也不见!”
“连臣妾也不见么?”沈诗诗柔声道,示意随从们留在门外。
朱兴明转过身,脸上的怒容稍稍缓和:”诗诗来了。”
他挥手示意身边的宫女和太监退下,刘来福带着众人施礼而去。
沈诗诗轻移莲步;“陛下,臣妾都已心无芥蒂,陛下您还是放不下么。”
“让朕纳妃,实在做不到。”朱兴明眉头紧锁。
沈诗诗走到朱兴明身旁,为他整理了一下有些凌乱的衣领,忍住了笑:“若换做之前,臣妾比陛下还放不下。你我夫妻做了这么久,你是什么样的人啊,我一眼就看穿了。”
“荒唐!朕岂能娶蛮夷之女朕有你足矣,何须再纳妃嫔。”
沈诗诗不慌不忙地跪下:“臣妾一人伺候陛下,实有些力不从心。臣妾此言非为妒忌,实为国家社稷。陛下试想,若部落首领之女入宫为妃,其族人必感荣耀,迁徙之令推行岂不更为顺利,且日后若有皇子为妃嫔所出,更可彻底化解胡汉之隔。”
朱兴明沉默良久,扶起沈诗诗:“你当真不介意?”
沈诗诗微微一笑:“臣妾身为皇后,当以国事为重。只要对大明有利,臣妾个人感受微不足道。况且,臣妾近日读《贞观政要》,见文德皇后劝太宗纳谏如流,广开言路,方有贞观之治。臣妾虽不及先贤万一,也愿效其胸襟。”
朱兴明内心早已乐开了花,表面上却长叹一声,将沈诗诗揽入怀中:“容朕再想想。”
三日后,早朝之上,朱兴明宣布了纳妃的决定。消息一出,朝堂哗然。
皇帝吗,居然要纳妃?
不过随即群臣喜不自胜,纷纷跪地山呼万岁。
大臣们觉得,皇帝早就该纳妃绵延子嗣了。
一道明黄圣旨自紫禁城发出,快马传至九边重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天命,统御万方。今天下大定,为示恩泽,特准各部选送15-18岁淑女入宫...”
一般皇后选秀,都是13-15周岁的女孩子。朱兴明觉得,这是造孽啊。
于是,年龄改为15-18岁。
圣旨所到之处,京畿周边各部反应各异。科尔沁部落是老台吉巴特尔召集十二部首领,金帐内争吵三日不休,和汉人杂居的女真部落里,萨满法师连夜举行祭天仪式。
很快,第一批秀女抵达城内。朝阳门外,三百余名异族少女按部落列队。蒙古贵女着彩缎袍服,金银饰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女真姑娘花枝招展,**淑女着浅色襦裙,行动时环佩叮咚。
储秀宫内,选拔如火如荼进行。皇后亲自坐镇,设下几重考验:
第一关“立容”百名少女需头顶玉碗站立两个时辰。日头渐毒,女真部塔娜额角沁汗却纹丝不动,碗中清水不漾分毫。沈皇后微微颔首,朱笔在名册上轻轻一点。
第二关‘辨色’,老宫女捧出二十四种丝线,要众人分辨"海棠红"与"胭脂红"之别。大部分秀女准确指出:“前者偏紫,后者含黄。”皇后眼中闪过赞赏。
第三关‘验齿’,医女仔细检查每位姑**牙齿。
还有就是由宫中年老的嬷嬷**几天,看看这些秀女会不会磨牙放屁打呼噜。还有,身上有没有异味等等。
通过初选的八十人移居蕙兰苑,开始为期十日的才艺比试。
琴艺比试当日,忽降暴雨。高丽女子朴慧善临危不乱,一曲《潇湘流云》竟引得屋檐雨滴应和节拍。沈皇后闭目聆听,指尖在案几上轻轻叩击。
女红考核时,蒙古姑娘乌云塔娜的刺绣别具匠心,将草原狼图腾融入凤凰图案。
最精彩当属骑射比试。叶赫部阿敏纵马奔驰,回身三箭皆中红心,突然马匹受惊。千钧一发之际,她竟腾空跃起,稳稳落于备马之上。观礼台上,沈诗诗忍不住拍案叫绝。
夜深人静时,沈皇后仍在灯下翻阅秀女档案。女官轻声禀报:“**李氏昨夜私会礼部郎中,塞了张银票。”
皇后朱笔一挥,名册上顿时多了道墨痕。
四月十五,最终遴选在太和殿前举行。十九名候选者着统一服饰,行三跪九叩大礼。沈皇后凤冠上的东珠流苏微微晃动,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
“察哈尔部乌仁图雅。”
“奴婢在。”
“可会汉话?”
“会...会一些。”少女紧张的汉话带着浓重口音,却坚持用汉语回答。
“叶赫部纳敏”
“臣女拜见娘娘。”
接下来,沈诗诗又问了几个少女,其中有的结结巴巴。有的回答落落大方。
最终,沈诗诗并没有当众宣布结果。而是,这十九人继续留在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