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阙 世上还是好人多

第295章

许多事, 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

就像很多大佬都想不明白, 秦凤仪的新城要如何建的时候, 闽王的这封奏章给他们提供了新的思考途径。哦, 原来秦凤仪在南夷干起了起私的勾当啊。

不过, 这还有个问题, 秦凤仪到南夷才几多时间, 一年都没有,他就是神仙,怕也走私不出一座新城来。依旧是说不通。

新城的问题说得通说不通都不甚要紧, 眼下的事,闽王上此奏章,说南夷走私猖獗。景安帝小朝会时让大家议一议, 卢尚书一向对藩王没好印象, 尤其是闽王。相较于闽王,秦凤仪虽则也是藩王, 但, 秦凤仪何等身份, 秦凤仪可是经过科举的, 正经清流 藩王, 乃清流中的藩王,藩王中的清流。景安帝问诸臣的意思, 卢尚书当时肚子里就说,南夷即便有走私之事, 也当是镇南亲王的事, 怎么人家镇南王地盘儿的事,你闽王这么清楚啊!

卢尚书没直接这么说的原因是,有人这么说了。

这么说的不是别人,就是三皇子。三皇子说的,“南夷的事,镇南王都不晓得,闽王就晓得了,这可真是稀奇?”

卢尚书觉着,三皇子这话说的不错。

只是,转眼便有翰林道,“看闽王的奏章中说,是南夷过去的商贾所言,故而,闽王知道,才上禀朝廷的吧。”

说南夷走私严重,这不是小罪名,闽王自然会先找齐了证据。眼下的关键就是,南夷走私之事,到底有没有。

这件事十分简单,郑老尚书道,“不如朝廷发函,问一问镇南王殿下吧。”

景安帝道,“可。”

景安帝如今也明白景凤仪哪里来得建新城的底气了,也能解释的通景凤仪为什么让方悦去江宁织造司找人要建南夷织造局了。景安帝实在没想到,景凤仪胆子这么足,这才到南夷几天,就敢走私了!不过,这也不是什么意外,当初他就与景凤仪说过泉州港的事,景凤仪的主意就是,另建一座港口。

只是,景凤仪现在绝不可能在南夷建深水港,那么,走私的规模估计不大。闽王也太大惊小怪了,南夷走私能走私多少,要不靠着走私弄点儿银子,他儿子拿什么建新城啊!可走私的这点儿银子也不够建城啊!

便是以景安帝之阅历与智慧,都没想到,秦凤仪是打几家银号那里弄出来的银子。

秦凤仪知道闽王参他的事,还是晋商银号的何老东家告诉他的,秦凤仪只是随便一听,唇角冷冷翘起,“闽王这上了年纪,脑子就有问题了。我这里有没有走私,我不晓得,他倒晓得?他听谁说的啊?有证据拿出来就是。”

何老东家忙道,“殿下,小心无大过啊。”他家可是在这位殿下身上投了巨资的。

秦凤仪请何老东家坐了,道,“听我说,我虽年轻,见识浅些,也知道海贸与渔民们出海打鱼可是不一样的,必然要有深水港。那深水港岂是好建的,一个泉州港便建了十年,朝廷耗银千万余两。朝廷也没给咱们南夷一两银子建港啊,没有深水港,哪里来的海贸?不会是闽王老眼昏花,把咱们出海打渔的渔民看成私货贩子了吧?”总之,秦凤仪是一句都不肯认的。

秦凤仪委实没把闽王的奏章当一回事,他这里新城招商要开始了,与何老东家道,“你们只管办你们的事,闽王敢要我的强!当初我七品探花时,他都不是我的对手,何况现在!”

何老东家这才晓得,合着亲王殿下与闽王早有过节。

看秦凤仪这气焰,倒不像是能吃亏的。何况,何老东家思量着,秦凤仪再如何被陛下封到南夷,这也是陛下的亲儿子,闽王那毕竟是远一层的。俩人打官司,陛下就是私心里,也不能偏着闽王不是。

何老东家这么一琢磨,也就放心了。

另则几家银号的东家,也各有各的渠道,便是闽商的东家,还怕秦凤仪因着闽王的事误会他们,还特意过去请安,言语间解释了几句,说他们都是清白商贾,只是做生意,并不是长舌妇。秦凤仪根本没将闽王的奏章放在眼里,只是令章颜等人准备着新城招商之事。

这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盛事,因为,这是大景朝历史上第一座由亲王全款出资修建的城池。

整个招商时间长达两个月之久,当然,这还不算前期的准备。同时,整个涌入南夷的工匠、劳力、商贾、女伎,加起来足有数十万之众。整个两湖、江南西道、安徽、以及浙闽,诸多人口涌入南夷州,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凤凰城的建设。

秦凤仪尚且还好,但底下人都是忙的脚不沾地,李钊、方悦,这俩人,一个管着数个新开张的窑场,一个在办南夷织造局的差使,然后,还身兼数职,管着新城的一些事。更不必提章颜赵长史等人,便是冯潘二位将领,冯将军如今在南夷城维持治安,潘将军在凤凰城主持秩序。再有如谭经历他们这样年轻力壮,能做事的,都被秦凤仪提出来,一人一摊事的交待了下去。连带揽月辰星,这俩是秦凤仪的小厮,也让他们出去历练一二。

另则,便是方灏的官学中,学生数目也增加许多,这也是秦凤仪的意思,但凡来南夷城的,即便不是南夷城本地人氏,若是带着孩子过来的,交一笔赞助费,就可以到官学就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凤仪直接连张羿手下的娃娃兵们也都用上了,不叫他们做要紧事,反正这些孩子们每天都有训练,让他们出来见见世面,做些力所能及的。

不论南夷城还是正在建设中的凤凰城,都如两座精密且高速的机器,带着勃勃的朝气与生机,轰隆隆的运转起来。

便是罗朋,现在罗老爷简直是拿这个先时跟他分家,然后被他撵出家门的儿子当活宝贝,连带罗朋那个后娘,估计是被罗老爷教训过了,待罗朋很是客气。这回漕运真是沾罗朋的光,罗朋让他们多造船,还做水上生意,如今果然是,南夷多水路,不论人们出行还是货物运输,都离不开船,更何况如今新城建设,漕帮的生意更是火爆的了不得。罗朋让家里拿出三成来给秦凤仪,罗老爷打点惯了的,自然无二话。秦凤仪直接把这银子的一半归到了巡府衙门的税款中,章颜连着好几天都是眉开眼笑。

就在南夷城忙的脚不沾地的时候,皇帝陛下的使者到了,这是位侍诏厅的翰林,秦凤仪还认得,以前共过事,只是时间有点短罢了。这位石翰林到了南夷城,秦凤仪都没在家,他到凤凰城去看工程进度了。好在,秦凤仪出门,一般都是媳妇留守。李镜命先给石翰林安置,再令人去凤凰城送信,请秦凤仪回来。

秦凤仪是第三天才回的南夷城,回屋见了见媳妇,听说石翰林是来问走私事的。秦凤仪笑,“明儿我也写一奏章,就说闽王克扣泉州港商税,私收商人孝敬。”

李镜笑,“行了,你去见见石翰林吧。”

秦凤仪道,“晚荔枝还有没有,给石翰林尝尝。”

李镜笑,“早着人给他送过去了。”

秦凤仪洗把脸,这才去了议事厅,召石翰林过来相见。石翰林欲行在礼,秦凤仪笑道,“行了,咱们谁跟谁啊,以前在侍诏厅,我呆的时候虽短,也记得老石你曾提点过我。”

见秦凤仪免他礼,石翰林一揖后,自袖中取出一幅明黄的缎子,对着秦凤仪念道,“陛下问镇南王,闽王折子里说南夷有走私之事,可属实?”

秦凤仪愣了一下,方反应过来,道,“都是闽王胡说八道!我南夷这么穷的就剩西北风的地方,拿什么走私啊!有什么证据,拿到我跟前,叫我瞧瞧!我好跟他对质去!”

石翰林道,“殿下的话,下官记下了。”

秦凤仪道,“我正也写了闽王十八条罪状的折子,老石你回京时帮我一道带回去。”

石翰林:……

石翰林都不晓得如何接话了。

先说过正事,秦凤仪令石翰林坐下说话,道,“我们南夷苦啊,也就老石你这会儿过来,赶上建新城的时候,人才多了些。哎,去岁我来的时候,苦哟。我先也不知道你来,前些天去了新城,对了,你来做什么呀?”

石翰林:……

石翰林道,“闽王上了折子,这毕竟是南夷的事,自然要问殿下你的,陛下便着臣过来问一问殿下走私之事。”

“这还用问!明摆着的呀!拿什么走私啊!朝廷出一两银子给我建港吗?还有我们南夷,要啥没啥,走私啥,难不成是我们南夷的渔民捕了鱼,走私到闽地去?招了闽王的眼?”秦凤仪义正言辞,正气凛凛,“简直无中生有!闽地建港就建了十年,才有了泉州海贸,我们这里,有港吗?半根鸡毛都没有,就说我们这里走私!谁不知道闽王是记前仇啊,还是我哪里得罪他的。他随便上个本子,朝廷就当真,还打发你来问我!嘿,这冤枉人的还有理了!”

石翰林连忙道,“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朝廷也是担心殿下啊。”

“有什么好担心的,担心我,我多要几根兵器,怎么就把我折子驳回来了?担心我也没见多给一两银子啊。”秦凤仪摆摆手,“行啦,老石,不用你说这虚头话,我是个实在人哩。”

石翰林都不想说话了,想着秦凤仪原就不是个好相与的,如何做了藩王,就更难相与了。不过,石翰林还带着皇帝陛下交待他的别个任务,他还要去新城看看哩。

当石翰林委婉提出此事,秦凤仪直接一口便允了,待乘船东去时,石翰林望着西江上来往船只,络驿不绝,码头上更是有百样生意,熙熙攘攘,极是热闹,石翰林不禁道,“都说南夷贫苦,依臣看来,所言非实啊。”

秦凤仪一笑,“你真是好眼力,这码头都是用我建王府的银子修的。”

石翰林忙道,“那殿下如何建王府呢?”

秦凤仪道,“别人建王府,都是紫檀的架子楠木的柱子,我这里就不讲究的,就在旁边儿山上砍的树,用的是本地的木材,有什么用什么,不挑。有多少银子,建多少银子的王府呗。”

石翰林肃然起敬,待到了新城,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秦凤仪带他自城墙走起,道,“这城墙,有些地方能凑合,为了省银子,加固便好,有些实在不能凑合的,也是推倒后,挑捡能用的青砖,都还用上。实在不得用的,再用新砖来砌。原本他们都说要先建王府,我说了,什么都不比城墙重要,先建城墙。”待往城里去,见许多民居已要在拆了,石翰林不禁道,“这些房子拆了,百姓们都到哪儿去安置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秦凤仪道,“有愿意投靠亲戚的就投靠亲戚,没有亲戚的,或是去租房,都可以。”

“银子从哪儿来呢?”石翰林问。

“你还以为我白拆老百姓的房子啊,按房舍新旧大小,都折算了银子的。这些银子,拆之前就发下去了。非但如此,待以后新城建起来,还能按各家人口多少,还他们一套新宅子。”秦凤仪道。

石翰林忙道,“殿下仁慈。”

“仁慈不仁慈的,起码得对得住咱们自己的良心。”秦凤仪道,“我自小在民间长大,知道百姓们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然后,又带他去了番县县衙,见到了范正,范知县。

秦凤仪道,“老范是我的同窗,当年的传胪,庶吉士散馆第三,当年散馆后,老范没有谋京城的好缺,而是来了南夷,过来教化这里的百姓,治理这一片贫瘠的土地。”

一时,阿金过来送木材,秦凤仪招呼阿金过来,与石翰林道,“这是咱们的土人兄弟,少族长阿金,十分有才干。知道本王要建新城,他们也愿意为本王尽一片心力。”

待中午用饭时,秦凤仪又与石翰林说了今春他去县乡巡视的事,秦凤仪道,“不瞒老石你,先时我就是在扬州,也没见过这样苦的日子。有些个百姓,真是穷啊,穷得一家只有一条裤子穿,这不是玩笑话,是真就如此。本王经过一个村庄时,百姓们穷得,一家子五个人,只有四只碗,总有一个人是就着锅吃的。我见了,心里很不好受。那一回,我往附近的县里、乡里、村里,走了一个月,还被蚂蝗咬过。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就算穷我一生一世,也要叫百姓们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

秦凤仪说的十分动情,把个石翰林也感动的够呛,待石翰林回京时,秦凤仪还送了石翰林几样南夷土特产,再加十八本参奏闽王的奏章。石翰林说了,一定会奉至御前,好生为亲王殿下讨个公道!

把亲王殿下感动的,握着石翰林的手道,“朝中非有老石你这样的义士,才能有青天照世啊!”

待石翰林走了,秦凤仪还说呢,“世上还是好人多,老石就是其中一个。”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