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拂面带动瓶子撞击的声音十分轻微,这个时候如果有能够搅动环境的物品存在就更能起到惊扰鸟的作用。什么东西如此轻薄可以一点点风就吹起呢,官淑兰原来想的时布料,撕成一条条的,可刚刚看到飞起来的塑料袋,官淑兰灵机一动,如果说轻薄的可以任意随风飘动的一定是塑料袋。
在这个时候塑料袋还没有达到普遍,官淑兰还在在城里带回来的一些方便装东西用。余不元吃完饭打算留在地里,一边观察瓶子带来的作用,一边补种些被鸟偷吃的地方。官淑兰则骑上自行车去了黑市。
时隔一年多,再次来到黑市是另一番景象,随着政策的松动,黑市的交易慢慢不像之前那么小心翼翼。官淑兰甚至看到像供销社那样的木板搭成的台面,上面零零星星的摆放着售卖的东西。
“怎么今日想着过来了,老朋友。”
官淑兰一回头,看见昔日的伙伴黑市的老大李从军,“李大哥,好久不见。”
李从军还是老样子,不说话的时候给人一种生人勿进的感觉。但官淑兰看着现在的黑市有了自由交易的市场的雏形,就明白这个人的洞察力有多敏锐。活该他赚钱。
“不错。”官淑兰一句没头脑的话冒了出来,但李从军明白她这句不错指的是什么。李从军有时候在想:官淑兰的脑袋里到底存了多少东西,是怎么样的教育才能养出官淑兰的认知。如果她一直活跃在黑市倒是不难理解,但是据李从军打听,她一直安在家内,鲜少出门,甚至很多附近的根本不认识她。
可见她第一次涉足黑市就是他们第一次相见,贩卖鸡蛋的时候。可即便如此,她能在第一次见面就锁定自己,后来更是主动找到他让利出来共谋发展。这样的胸襟和大气、筹谋与远虑都不是普通的家庭妇女能有的。可偏偏李从军调查的结果,她就是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
这种反差让李从军觉得不可思议。他更想接近这个女人探求更多的了解。看看她脑子里还能有什么。
“何以见得?现在黑市的利润少了不少,哪里看出不错?”这是实话,随着国家鼓励待业青年再就业,开始鼓励个体经济开始,黑市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以前必须要用票据才能买的东西渐渐开始松动,虽然没到抛弃票据的地步,但显然比之前松多了。外面能买到的自然没人花高价来购买。
李从军明白这是趋势,恐怕过不了几年黑市就会没落,甚至消失。他要在这之前找到出路。所以今日偶然见到官淑兰更想听听他的意见。
“方向不错。”官淑兰也不打哈哈,直接和李从军说出心里话。对于这个在黑市摸爬滚打多年依然屹立不倒的人,宜淑兰打心眼里佩服。也愿意和他交流,因为每次两人交流,她都能找到新的思路,“黑市的垄断地位随着市场的慢慢放松会消失,到时候到处可以摆摊卖东西,街边小贩比比皆是,既便宜又方便。”
官淑兰停了下来,留下时间给李从军考虑,虽然没有说出结果,但官淑兰相信以李从军的头脑肯定可以想到她未说出的结果。而这席话也让李从军明白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对于前景两人的看法达到一致。
“既然如此,可有办法?”现如今如何改变现状,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才是最重要的。
“抓住需求,才能抓住市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与时俱进,开放自由,才能了解真正所需。”
“比如呢?”
“比如我这次来想买的东西,塑料薄膜。”官淑兰将承包地的事情、鸟祸事件,一一说明白,更将自己购买薄膜的原因一并交代,
“声音和稻草人可以吓跑鸟,时间一长效果恐怕会打折扣。但打折扣到什么程度现在还不知道。而薄膜轻,很容易被风吹动,将它下在田间地头只需要插上小木棍,头部系上长条形薄膜,风吹带动薄膜搅动,且方向不定,能最大范围的惊扰到鸟,如果能够带有颜色和反光就更好,太阳照射下反光可以。”
听着官淑兰的描述,李从军在脑海中搜索过后,的确见过这样的塑料膜,白色的一桶桶的,并不多见,当时他还诧异了一下这个怎么用,“好像见过,一桶桶的?”
“一桶桶的?在哪里见过?”据官淑兰所知,塑料薄膜流行是在很多年后,八十年代初用塑料袋的都很少,直到八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流行塑料袋的使用。至于薄膜则是在后面种地用来保温用的。难道现在就已经有了吗?
“那是一个被查封的小作坊,离这不算远……”
“不远的话,我们能去看看吗?”官淑兰异常激动,她急切想知道为何会有人生产出十几年以后的东西,又为何要生产?李从军还是第一次看见官淑兰如此急切的神情,决定搁置本来要做的事和她去一看究竟,“行,那咱们现在就去,做我的车去吧!那个快,半小时就到了。”
“好。”两人上了车,李从军的车技很好,车子开得飞快。官淑兰还没有从激动的心情中缓和过来。会是她想的那样吗?这个年代的人是不可能率先掌握十几年后的技术的。而且现在塑料袋不盛行,生产它的成本高,会是什么原因让人购买高价设备来做不适应市场的物品来?
唯一能解释的只有他能预见几年之后塑料袋的广大市场才会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试制塑料袋。就算如李从军那样聪明的人都想不到,他能想到可能他也是来自未来之人。
想到这里官淑兰越发激动,难道这世上还有自己的同类吗?虽然她的家人都陪伴在她身边,但是午夜梦回时她仍然担心或许将来有一天她会突然消失。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知道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 如果能在这世上找到同类,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