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两个孩子玩累了,被宋建国带回屋里睡觉。院子里只剩下向暖和宋聿,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
“今天李强来找我,”向暖忽然想起什么,“他说想正式把新材料投产,问我们要不要合伙。”
宋聿正在收拾晾在院子里的衣服,闻言停下动作:“投产?那得建生产线,投入可不小。”
“是啊。”向暖叹了口气,“他说南方有厂家愿意投资,但是要把技术带走。我想着这么好的技术,留在咱们本地多好。”
一阵夜风吹过,院里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宋聿把收好的衣服叠整齐,慢慢地说:“技术是李强的心血,不能就这么让出去。要不...咱们自己投?”
向暖愣住了:“咱们哪来那么多钱?外贸订单的货款刚到手,厂里要进新设备,还要给工人发奖金...”
“我把服务社抵押了。”宋聿语气平静,“这两年生意稳定,应该能贷出一笔钱来。”
向暖猛地站起来:“这怎么行!服务社是你的心血,万一...”
“没有万一。”宋聿打断她,“李强这技术我看过,确实好。再说了,”他笑了笑,“当年你支持我开服务社,现在我支持你搞技术,不是应该的?”
向暖看着丈夫在月光下坚毅的侧脸,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第二天一早,向暖就去找李强。听说宋聿要抵押服务社,李强激动得直搓手:“这...这让我说什么好...”
“别说这些见外的话。”向暖把存折推到他面前,“咱们抓紧把厂子建起来。不过有言在先,技术必须留在本地,工人也要优先招本地的。”
李强重重点头:“那当然!”
建厂的事比想象中还要复杂。选址、买设备、招工,每一件都要亲自跑。向暖忙着服装厂的外贸订单,这些事就落在了宋聿身上。
这天宋聿去看厂房,回来时满身灰尘。向暖正在厨房做饭,见他这样忍不住笑了:“你这是去工地当小工了?”
宋聿掸着身上的土,也笑了:“比当小工还累。不过地方定下来了,就在城东那片废弃的农机厂,价格合适,地方也够大。”
正说着,外面传来敲门声。开门一看,是街道办的刘主任。
“宋经理,听说你们要在城东建厂?”刘主任开门见山,“有个事想跟你们商量商量。”
原来城东那片住着不少下岗工人,生活都很困难。刘主任希望他们建厂后能优先招录这些下岗工人。
送走刘主任,宋聿和向暖对视一眼。
“这倒是提醒我了。”向暖若有所思,“咱们招工不能光看技术,得多给困难户机会。”
宋聿点头:“我明天就去街道办要份名单。”
建厂的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宋聿天天往工地上跑,人瘦了一圈,但精神很好。有时深更半夜回来,还拿着图纸在研究。
这天他回来得特别晚,身上还带着酒气。向暖给他倒水,忍不住问:“怎么还喝酒了?”
宋聿**太阳穴:“今天请供电局的人吃饭,新厂房要接专线,不把关系打通不行。”他叹了口气,“这些应酬的事,比干活还累。”
向暖看着他疲惫的样子,心疼地说:“明天我去吧,你歇一天。”
“不用。”宋聿握住她的手,“这些事我来就行。你厂里的事已经够忙了。”
就在这时,电话铃突然响了。向暖接起来,是李强从工地打来的。
“向厂长,不好了!刚才下大雨,新进的设备被水泡了!”
向暖心里一沉:“严重吗?”
“正在检查,看样子不太妙...”李强的声音带着哭腔,“这批设备可是花了大价钱的...”
宋聿已经站起来穿外套:“我去看看。”
这一去就是大半夜。向暖在家坐立不安,直到天快亮时,宋聿才满身泥水地回来。
“怎么样?”向暖急忙问。
“问题不大。”宋聿疲惫地倒在椅子上,“幸好发现得及时,只有两台机器进水,修修还能用。”
向暖这才松了口气,给他拿来干衣服:“快去洗个热水澡,别感冒了。”
宋聿却坐在那儿没动,眉头紧锁:“暖暖,我在想个事。今天设备进水,是因为厂房地势低。我在工地这些天发现,整个城东的地势都偏低,一下大雨就容易积水。”
他抬起头,眼神认真:“我想跟街道办提议,组织大家把排水沟修一修。不光为了咱们厂,也为了住在那一带的居民。”
向暖看着他,突然觉得眼前的男人比从前更加沉稳可靠。她点点头:“应该的。需要厂里出钱出力,你尽管说。”
修排水沟的事很快提上日程。宋聿带着服务社的几个退伍兵,又组织了些下岗工人,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起初只是厂区周边,后来附近的居民也自发加入,工程越干越大。
这天向暖去工地送水,看见宋聿正和几个老师傅在商量什么。他挽着裤腿,满脚都是泥,和工人们有说有笑。
“宋经理真是能干。”旁边一个老大爷对向暖说,“这条排水沟我们反映了多少年都没人管,他一来就组织大家干起来了。”
向暖看着丈夫在人群中忙碌的身影,心里涌起一股自豪。
一个月后,新材料厂终于建成投产。开工那天,县里领导都来剪彩。李强穿着崭新的中山装,激动得手都在抖。
“下面请宋经理讲话!”主持人大声说。
宋聿站在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这些人里,有跟着他干了好几年的退伍兵,有新招的下岗工人,还有附近来看热闹的居民。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咱们建这个厂,不光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让咱们本地的好技术能留下来,让更多的乡亲有活干,有钱赚!”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开工后,问题又来了。新招的工人技术不熟练,废品率很高。李强急得嘴上起泡,天天在车间里转悠。
“这样不行。”向暖找到李强,“得想办法培训。”
可是请专业师傅要花钱,厂里资金已经捉襟见肘。就在两人发愁时,宋聿想出了办法。
“我去技校问问,看有没有退休的老教师愿意来指导。”他说干就干,第二天就骑着摩托车去了县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