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个系统做金融 034 中期验收的危机:模型的漏洞

();

陈帆的手指还停在键盘上,屏幕里的爬虫日志刚归档完毕,测试环境的数据库连接状态显示为“空闲”。他正准备重启本地服务,手机震动起来。来电显示是市科委项目办。

“陈帆,验收会提前了。”对方语气急促,“专家组明天上午九点到,材料必须今晚提交。”

他没问原因。这类临时变动在**项目里并不罕见,但来得这么紧,显然是冲着施压来的。他看了眼时间,晚上七点四十二分。距离截止不到三个小时。

他迅速打包最新版系统演示包,将核心模块压缩加密,拷入U盘。服务器还在运行日常任务,他顺手点了关机序列,等风扇彻底停转,拔下电源线,把笔记本夹在腋下出了门。设备外壳还带着余温,贴着手臂微微发烫。

会议室已经坐了人。

长桌一侧坐着三位专家,对面是项目组预留的两个座位。林悦已经在场,见他进来,轻轻点头。她面前摊开的是数据采集流程图,笔尖停在某个节点上,像是刚写完备注。

会议准时开始。

专家组组长翻开文件:“我们今天主要看风险评估模块的实际表现。你这个系统号称能预测市场波动,那就要经得起推敲。”

陈帆打开笔记本,接入投影。界面加载出风险模型的主控面板,曲线图实时跳动。

“目前模型基于1995到1997年的历史数据训练,”他简明陈述,“采用移动平均和波动率加权算法,对政策滞后效应做了平滑处理。”

专家A翻了两页报告,抬头:“1998年一季度央行降准一个百分点,财政部增发特别国债三千亿。你的模型有没有把这些纳入?”

陈帆顿了一下:“当前版本尚未动态接入政策变量。”

“那就是没纳进去。”专家A合上文件,“用三年前的数据预测现在的市场,等于拿旧地图走新路。这不叫预测,叫推测。”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专家B接过话:“更严重的是杠杆问题。”他指着屏幕上的一段回测结果,“你计算个股风险敞口时,只用了价格标准差。可现在券商已经开始试点融资业务,资金放大效应明显。忽略杠杆,相当于低估实际波动至少三成。”

“比如这只股票。”专家B点出案例,“你在三月十八号判定其风险等级为中等,但实际上当天融资买入占比已达百分之二十二。真实波动比你算的高出四十七个百分点。这种偏差,一旦用于实盘决策,后果是什么?”

没人回答。

陈帆盯着那条被标红的曲线,手指无意识地在触控板边缘划动。他知道问题在哪——模型太依赖静态统计,而现实正在加速变化。政策频出,工具创新,市场结构已经不同。

林悦忽然动了。

她没说话,只是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快速写下四个字:加入政策变量。然后轻轻举起,朝他方向递过去。

纸页不大,字迹清晰。

陈帆眼神一凝。

他当即切换窗口,打开代码编辑器。光标在“RiskFactorPool.cs”文件中定位到权重数组。新建两个浮点型参数:

`fiscal_stimulus_index`

`monetary_looseness_index`

下面一行行敲入初始化逻辑。财政刺激强度以国债发行量、基建投资增速为基础打分;货币宽松程度则参考准备金率调整幅度、公开市场操作频率,做归一化处理。

“你现在做什么?”专家A皱眉。

“重构模型因子。”陈帆头也没抬,“从现在开始计入政策影响。”

“现场改代码?你知道这有多不专业吗?”

“我知道。”陈帆敲下回车,“但我更知道,一个不能进化的模型,根本不配叫系统。”

他调出央行和财政部近三个月的公开数据,手动录入初始值。然后修改回测引擎,让新参数参与风险评分计算。编译通过后,重新加载四月份全部样本数据。

进度条缓缓推进。

所有人盯着屏幕。

二十秒后,结果刷新。

原模型对四月市场异常波动的捕捉率为78%。新版上升至85.3%,尤其在政策发布后的三个交易日内,预警准确率提升明显。

专家B凑近了些:“你这个指数……是怎么赋权的?”

“按政策落地节奏分阶段加权。”陈帆调出计算过程,“比如降准,不是一次性计入,而是模拟资金逐步释放的过程,影响周期设为六周。”

专家A沉默片刻:“那你之前为什么不这么做?”

“因为数据源没打通。”陈帆如实答,“我们刚完成多源采集系统的部署,政策文本的结构化提取模块还在开发。目前靠人工录入,更新频率有限。”

“但这说明系统有扩展能力。”林悦第一次开口,“它不是死的模型,而是可以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加载新规则。”

专家组交换了一个眼神。

组长低头看了看表:“还有十分钟。我问最后一个问题——你说能提升到85%,那最终目标是多少?”

“90%以上。”陈帆合上代码窗口,调出系统架构图,“下一步我会把政策文本解析自动化,加入语义识别,让系统自己判断调控力度。同时补全杠杆监测模块,接入融资融券试点数据。”

“也就是说,现在还不完整?”

“所有系统都有起点。”他说,“但它已经在进化。”

会议室再次安静。

良久,组长合上记录本:“今天的评审结论——中期验收,有条件通过。最终验收时,风险模块准确率必须达到90%,并且实现全流程自动更新。做不到,项目终止。”

“明白。”陈帆点头。

散会后,其他人陆续离开。陈帆没动。他把修改后的参数导出备份,保存到U盘。桌面便签上多了条待办事项:“政策变量需每日更新”。

林悦走过来,递给他一杯水。杯壁温热,应该是刚泡好不久。

“他们差点就毙了项目。”她说。

“差一点。”他接过杯子,指尖碰到杯沿,“但也只是差一点。”

窗外天色已暗,楼下的路灯一盏盏亮起。实验室所在的教学楼还亮着几扇窗,其中一间属于他们的机房。

他站起身,收拾电脑。走廊传来脚步声,是清洁工在拖地。水痕在瓷砖上反着光,一直延伸到电梯口。

林悦跟着走出来,两人并肩下了楼。夜风吹散白天的闷热,街上车流如常。

走到校门口,陈帆停下,回头望了一眼。

那栋楼静静立着,灯光稀疏,却有一扇窗始终亮着——那是服务器机柜的应急照明,二十四小时不断电。

他知道,只要电没断,系统就在运转。

就在他转身的瞬间,笔记本突然震动了一下。

是后台报警。

他打开一看,是刚上线的政策数据监听模块报错:无法连接市**信息公开接口。

提示信息只有一行字:“访问频率超限,请降低请求间隔。”陈帆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二十三点四十七分。最后一次爬虫请求失败后,系统已停止响应三分钟。他没有重启服务,而是将日志文件另存为副本,拖进加密文件夹。键盘敲击声停了下来,房间里只剩下服务器风扇低沉的嗡鸣。

手机震动起来,来电显示是市科委办公室。他接起电话,那边只说了一句话:“明天上午九点,中期验收,地点不变。”

他放下手机,手指在桌沿划过,触到还温热的笔记本电源线。没时间了。他拔下硬盘备份口的数据线,合上电脑,直接塞进背包。窗外夜色浓重,楼道灯闪了一下,像是感应到了他的动作,亮了起来。

第二天八点五十分,陈帆推开会议室门。冷气扑面而来,长桌两侧已坐满评审专家。林悦坐在后排靠窗的位置,面前摊开一本记事本,笔尖悬在纸上。他朝她点了点头,把笔记本放在投影接口旁,插上电源。机器启动时发出轻微的提示音,屏幕亮起蓝色登录界面。

专家组组长翻了翻材料,抬头说道:“开始吧。”

陈帆打开演示文稿,调出风险评估模块的核心架构图。刚讲到第三页,专家A抬起手打断:“你这个模型用的是哪一年的数据?”

“主要基于一九九七年的市场波动率和企业财务指标。”

“那你知道今年一季度央行降准了多少次吗?”

陈帆顿了一下,“两次。”

“国债发行规模同比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六,外汇储备结构调整已经开始,这些政策信号有没有体现在你的参数里?”

会议室安静下来。陈帆感觉到后背渗出一层薄汗。

专家B接过话头,语气更直接:“还有一个问题——杠杆。你现在计算个股风险敞口时,有没有考虑融资行为带来的放大效应?如果没有,那你测算出来的最大回撤值就是虚的。”

陈帆的手指微微收紧。他知道对方说的是对的。当前版本确实没纳入杠杆因子,因为本地券商尚未开放融资融券试点,相关数据也未公开披露。但模型不能永远停留在假设中。

“目前缺乏实时杠杆数据支持。”他回答,“但我们设计了扩展接口,一旦有新变量接入,可以动态调整权重。”

“这不是借口。”专家B摇头,“一个风险模型如果连基础结构都静态化,谈什么智能辅助?它只是个统计工具。”

专家A补充:“****环境的预测,等于空中楼阁。我不反对技术探索,但我必须提醒你,这个项目如果拿不到最终验收通过,后续资金不会追加。”

陈帆喉结动了动。投影画面停在一张回测曲线图上,理论值与实际走势之间的偏差肉眼可见。他正准备解释,余光瞥见林悦在笔记本上迅速写下几个字,然后举起纸页。

四个工整的字:加入政策。

他心头一震。

几乎同时,他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过去几个月都在优化数据采集效率,却忽略了最核心的问题:金融市场从来不只是数字游戏,它是政策驱动下的动态博弈。

他深吸一口气,当着所有人的面关闭演示模式,直接打开了开发环境。

“我现场修改模型。”他说。

鼠标点击进入风险因子配置文件。原有的七个变量中,波动率、市盈率、换手率等依旧存在。他在末尾新增两行代码:

`policy_index_fiscal = 0.68`

`policy_index_monetary = 0.74`

下面附上注释:根据一九九八年前三个月公开政策文本量化得出,包含降准幅度、财政拨款方向、国债发行节奏三项加权。

接着,在风险计算公式中引入联动系数:

`risk_score = base_risk * (1 0.3 * policy_index_fiscal 0.25 * policy_index_monetary)`

这只是一个初步框架,无法做到完全自动化更新,但足以体现政策影响的传导路径。

他重新加载测试数据集,运行最新一轮回测。

进度条缓慢推进。会议室里没人说话。空调出风口发出细微的气流声。

结果弹出时,拟合度从原来的百分之七十八跳升至百分之八十五。

专家们低头查看打印出来的对比图表。原模型误差集中在二月中旬以后,正是政策密集出台阶段;而新版本明显贴合了市场真实波动轨迹。

专家B皱眉看了许久,终于开口:“财政指数是怎么量化的?”

“我们人工整理了发改委、央行、财政部在一月到三月发布的二十一条政策文件,按刺激强度分级打分,再结合资金落地周期赋予权重。”

“那杠杆呢?”

“目前无法获取个体账户融资数据,但我们可以通过交易所公布的保证金总额变化趋势,构建代理变量。我已经在计划下一步接入路径。”

专家B没再追问。他转头看向组长。

组长沉默几秒,点头:“条件通过。但最终验收前,准确率必须达到百分之九十,而且要证明系统能持续更新外部变量。”

散会铃声响起。人们陆续起身离开。陈帆没有动,他还在操作界面中导出修改后的参数表,保存到本地加密分区。屏幕上跳出完成提示,他顺手在待办清单里添了一条:“政策变量每日人工校准。”

林悦走过来,把一杯热水放在他手边。“你刚才……改得很准。”

“差一点就扛不住了。”

“现在呢?”

“还得再压一遍代码,把这次新加的模块独立出来,方便后期替换数据源。”

她点点头,没再多问。两人一起走出办公楼。天色已经暗下来,路灯逐一亮起,照在教学楼外墙的瓷砖上,反射出淡淡的黄光。

陈帆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实验室所在的楼层。窗帘拉着,但某个窗口透出微弱的蓝光——那是服务器指示灯的颜色。他知道设备还在运转,等待下一次任务。

“系统不能只快。”他低声说,“还得懂这个世界的规则。”

林悦看了他一眼,忽然问:“你还记得最早做数据库的时候,是怎么处理ST股票的吗?”

“先分类,再单独建模。”

“现在的政策,其实也是一类特殊股票。”

陈帆怔了一下,随即明白她的意思。政策不是噪音,而是结构性变量,必须被当作独立资产类别来对待。

他打开手机备忘录,新建一条记录:“建立政策资产库,按发布机构、执行周期、影响行业**标签归档。”

输入完毕,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城市灯火。车流在主干道上拉出长长的光带,像一条流动的数据总线。

回到实验室已是晚上七点。他重新连接笔记本,加载最新的系统镜像。主控台左侧是爬虫管理器,右侧是风险模型调试面板。他点开后者,找到刚刚添加的两个政策指数输入框。

手动填入今日更新值:财政指数上调至0.71,因下午传来基建项目加速批复的消息;货币指数维持不变。

按下回车,系统开始重新计算全市场风险评级。

进度条走到一半时,警报突然响起。

他眯起眼,盯着弹出的异常报告。不是数据超限,也不是连接中断,而是某只蓝筹股的风险评分骤降,降幅超过百分之四十。按常理,这只股票近期并无重大利好,也不在政策扶持名单内。

他调出计算明细,逐层展开公式链条。

最终发现问题出在一个隐藏关联项上:该股所属行业的“政策受益概率”被自动调高,原因是今天某份会议纪要中提到了“产业升级支持”,尽管未点名具体企业。

模型在自我推理。

陈帆靠在椅背上,盯着屏幕不动。这个功能他从未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