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个系统做金融 023 两万块的重量:设备的升级

();

台灯亮起,昏黄的光落在桌面上那本存折上。陈帆的手指轻轻压住边缘,翻开第一页,母亲的名字安静地印在那里。他没再看第二眼,合上存折,抽出里面的两万块钱,一张张点了一遍。

钱是昨天刚取出来的,纸币还带着银行特有的潮气。他把钱整齐叠好塞进背包夹层,拉链拉紧时发出轻微的摩擦声。窗外天刚亮,楼道里有邻居开门、关门的声音,远处传来早班公交的喇叭。他背上包,锁门下楼。

电脑城还没开门,他在门口站了十几分钟。铁皮卷帘门哗啦啦升起,一家家店铺亮起灯。他径直走向最里面那间挂着“宏远科技”招牌的店面。柜台后的男人穿着深蓝色Polo衫,胸前印着模糊的英文商标,正低头擦眼镜。

“我要配一台机器。”陈帆把背包放在地上,打开,“主频至少233MHz,奔腾II,64兆内存起步,硬盘四点三个G以上。”

老板抬眼看了看他,又低头继续擦镜片,“学生?”

“做数据分析。”他说,“Access和Excel要跑VBA宏,不能卡。系统装Windows 98 SE,驱动必须全兼容。”

老板这才认真打量他一眼,镜片后的眼神变了变。“你懂UDMA接口不?”

“支持DMA传输,比PIO快。”陈帆答得干脆,“主板得带ECC校验,数据不能出错。”

老板笑了下,转身从货架上拿下一块主板,“那你得加钱。”

“预算就这么多。”陈帆拍了拍背包,“但我只要性能最强的组合,不要显示器贵的,显卡也不用高端,重点在CPU、内存和硬盘稳定性。”

老板盯着他看了几秒,点点头,开始列配置单。两人低声讨论了半小时,最终定下方案:奔腾II 233MHz处理器,64MB EDO内存,4.3GB IDE硬盘,ATX机箱配稳压电源,外加15寸普通CRT显示器。总价一万九千八。

“差两百,我送你一条数据线。”老板说。

陈帆从包里掏出钱,一张张递过去。老板清点完,招呼学徒去仓库提货。组装过程在一个角落的小工作台上进行,陈帆全程站在旁边看着。当CPU被小心放入插槽,内存条咔哒一声卡进槽位时,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动了动,像是在确认每一个步骤是否到位。

中午前,主机装好了。老板接上电源,按下开关。屏幕闪了一下,出现BIOS自检画面,各项硬件识别正常。他运行了简易压力测试程序,CPU温度稳定,内存无报错。

“能用。”老板松了口气,“小子,你这配置,在咱们这儿算是顶配了。”

陈帆没说话,只是轻轻点头。他付了数据线的钱,叫来一辆三轮车,把主机和显示器捆在一起,亲自押送到家。

卧室不大,书桌原本放着一台老旧的486电脑。他把旧机搬开,腾出空间,将新主机摆在正中,接上电源和显示器。墙上的插座有些松动,他找来电工胶布缠了几圈,确保不会中途断电。

安装系统花了整个下午。第一次启动蓝屏,错误代码显示是硬盘控制器驱动不匹配。他重启进入CMOS,关闭了快速启动选项,重新安装时跳过非必要组件。第二次成功进入桌面,但中文显示乱码。他调出控制面板,更改系统区域设置为简体中文,重启后再试。

Access 97光盘放进光驱,安装进度条缓慢爬行。期间电压波动了一次,显示器黑了一下,主机自动重启。他立刻拔掉电源,接上从旧家电市场淘来的稳压器,重新开始。

晚上八点,软件全部装完。他**软盘,运行自己写的VBA脚本,尝试导入历史数据。程序读取了前一百条记录,跳出提示框:“字段匹配完成,时间戳校验通过。”

他长出一口气,靠在椅子上闭了会儿眼。

接下来是数据采集器的搭建。他打开《中国证券报》的网页,页面粗糙,只有零星几条快讯,表格结构混乱,没有API接口。他查看源码,找出包含股价信息的段落,编写正则表达式提取“股票名称”“收盘价”“涨跌幅”三个字段。

第一个测试目标是陆家嘴。他手动输入昨日收盘价作为基准,设定脚本每小时抓取一次最新数据,若发现变动则写入Access数据库,并标记时间戳。

晚上十一点十七分,脚本首次运行成功。屏幕上弹出消息:“采集完成:陆家嘴,收盘价8.25元。”

陈帆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然后按下了回车键。系统调用分析模块,结合此前录入的财政支出片段和行业动态,生成了一份简要报告:《周度板块异动预警——地产与基建关联性增强》。

文档保存路径是本地加密分区,不再同步到公司邮箱。

第二天是周末。上午十点多,门铃响了。

他开门,林悦站在外面,手里拎着一个牛皮纸袋。“我妈让我给你送点复习资料。”她走进来,目光扫过房间,突然停在电脑屏幕上。

显示器开着,右侧窗口正滚动着一行行数据:浦东金桥 0.47%,外高桥 0.32%,中华企业 0.18%……左侧是一个K线图,线条细密,标着自动标注的趋势箭头。

“这些……是你现在弄的?”她走近几步,声音低了些。

陈帆坐在椅子上没动,只点了下鼠标。系统开始生成新的分析摘要,标题缓缓浮现:《基于政策节点匹配的区域性估值修正模型(测试版)》。

“你什么时候做的?”她回头看他,“这东西……真的能自己跑?”

他没回答,而是打开数据库界面,调出过去七十二小时的采集记录。一共二十四条,每条都带有精确到分钟的时间戳和来源标记。

“以前靠手抄报纸,一天最多录二十条。”他说,“现在,它自己就能抓。”

林悦怔住了。她盯着屏幕,像是第一次真正看清这个人做的事。不是补习功课,也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在一间普通居民房里,用一台自己拼凑的电脑,一点点搭起某种别人根本看不见的东西。

“可是……98年,怎么可能做到这些?”她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陈帆终于抬头看了她一眼。灯光照在他脸上,眼睛很亮。

“不是可能不可能。”他说,“我已经做了。”

屋子里安静下来。路由器指示灯还在闪,红绿交替,像心跳。

林悦慢慢蹲下身,看着主机侧面的散热口,风扇转动的声音低沉而持续。她忽然伸手碰了碰机箱外壳,金属冰凉。

“你妈知道你用了她的钱吗?”

“不知道。”他说,“但她给了我这笔钱,就没问用途。”

“万一失败了呢?”

“那就再想办法。”他关掉采集界面,打开本地备份的日志文件,“只要逻辑没错,设备能撑住,早晚能跑通。”

林悦站起来,退后半步,看着他坐在电脑前的样子——背挺得很直,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像随时准备敲下某个决定性的指令。

她忽然说:“你真的不一样了。”

陈帆没回应。他重新启动采集脚本,屏幕右下角弹出新提示:“连接建立,正在获取最新行情……”

数据流再次滚动起来。

他盯着那一串跳动的数字,直到听见身后关门的声音。

林悦走了。桌上留着那个没拆封的牛皮纸袋。

他没去看,而是调出系统资源占用监控。CPU使用率稳定在37%,内存占用58MB,硬盘读写正常。他知道这套设备撑不了太久,未来需要更快的处理器、更大的存储、真正的公网接入。但现在,它已经能独立运转。

两万块钱,买不来奇迹。但它买来了时间,买来了不依赖任何人的资格。

他打开记事本,写下一行新计划:

“下一步:接入更多电子信源,优化采集频率,测试跨日连续运行稳定性。”

写完,他保存文件,关闭所有窗口。

主机仍在运行,风扇声填满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