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帆站在海通证券大楼门口,手里捏着那张淡蓝色的实习函。清晨的风从街口卷过,吹动了他衣角,也吹散了昨晚在网吧查到的一行行配置参数。他没有抬头看这座挂着巨大LOGO的大楼,而是低头确认了一下书包侧袋里的U盘——里面存着他昨夜重新整理的Access模板。
走进大厅时,保安接过他的学生证登记,动作熟练得像是每天都要重复几十遍。电梯里挤满了穿衬衫的人,他贴着角落站定,听见有人低声谈论“客户档案归档进度”。他不动声色地记下那人胸前工牌上的部门名称:数据分析部支持组。
指引他的是一位人事助理,年轻、语速快,边走边翻手里的文件夹。“你是这次大赛推荐过来的实习生,岗位在数据录入组,直属主管是李工。”她说完推开了走廊尽头的一扇玻璃门。
房间比他想象中小,十几张桌子排成三列,中间堆着几摞半人高的纸质档案盒。每张桌上都放着一台显示器泛黄的旧电脑,键盘边缘磨得发亮。空气里有股纸张受潮后的味道,混着打印机刚吐出的热墨气息。
“这就是你的位置。”她指向靠窗的一个空位,“李主管一会儿会来安排任务。”
陈帆放下书包,目光扫过邻桌。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正低头对着一张手写交易单,用铅笔在打印稿上逐条画钩。他左手边摆着计算器,右手边是一沓已录入的表格,上面密密麻麻标着红圈和修改痕迹。
“你也是新来的?”男人头也不抬地问。
“实习生,今天第一天。”
“哦,大学生?”
“高三。”
对方终于抬眼看了他一眼,嘴角扯了一下:“怪不得。这活儿没人抢,只能让你们学生顶着。”
话音未落,门口传来脚步声。李主管走了进来,衬衫扣到领口,袖口挽起一截,露出一块老旧的机械表。他手里拿着一份名单,视线在众人脸上掠过,最后停在陈帆身上。
“陈帆?”
“是我。”
“跟我来。”
办公室比外间更窄,墙上贴着一张2000年日历,桌面整齐得近乎刻板。李主管拉开抽屉,取出一个金属名牌,扔在他面前的桌上。
“别指望碰什么模型、分析、策略。这儿不是学校做项目的地方。”他声音平直,不带起伏,“你的任务很简单:把过去五年的客户交易记录,全部录入系统。纸质档转电子档,字段不能错,日期格式统一,金额保留两位小数。”
陈帆点头。
“每天目标三百条。错了三条以上,当天重做。”
“明白。”
“别想着偷懒。我们用的是内部单机系统,不联网,没法导出批量处理。所有数据必须手动敲进去。”
陈帆没反驳。他知道这个时代大多数券商的数据管理还停留在这个阶段——人工采集、本地存储、零自动化。但这正是问题所在。
上午八点四十七分,他坐在了自己的工位上。第一份档案被递到手中,封面写着“1995-1996年度散户账户流水”,内页全是手写或老式打印机输出的模糊字迹。他打开电脑,屏幕闪烁几秒后亮起,Windows 98的界面缓慢加载出来,桌面上只有一个“数据录入终端”的快捷方式,双击后弹出登录框。
他输入临时账号,进入系统。界面粗糙,字段排列混乱,甚至没有自动保存功能。他试着重启一次,确认这不是偶然故障。
隔壁那位老员工已经开始了工作。陈帆悄悄观察:对方先读一行原始记录,再转头敲键盘,每输完一条就按Enter,然后用笔在纸上划一道。节奏稳定,但极其缓慢。他默数了三十秒,共完成四条录入,其中一条因金额漏输一位被系统提示错误。
效率不到每小时五十条。
而他自己编写的VBA宏程序,在本地测试时三分钟就能完成两百条无误导入。差别不止十倍。
中午十二点整,午休铃响。大多数人起身去食堂,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陈帆没有动。他从书包里取出自己的U盘,**主机USB口,轻车熟路地打开了隐藏文件夹中的“AutoEntry.exe”。
这是他在家反复调试过的简易自动化工具,基于Access数据库搭建,能识别扫描件OCR文本并映射字段。虽然无法直接接入公司系统,但足以证明可行性。
他找了一份废弃的样本文档,运行程序。进度条飞速推进,三百条模拟数据在一百四十秒内全部填入模板,并自动校验了异常值。
截图保存。
他退出程序,拔下U盘,放进**口袋。整个过程不超过五分钟,没有惊动任何人。
下午一点十五分,李主管巡查完毕,回到办公室。陈帆起身,敲了两下虚掩的门。
“进来。”
“我想提个建议。”他说,语气平稳。
李主管抬眼,手指仍放在键盘上。
“目前的手工录入方式效率太低,错误率也高。我有个办法,可以用Access建立一个自动录入模板,先把数据批量导入,再做人工复核。这样速度能提升至少五倍。”
房间里静了一瞬。
李主管慢慢停下打字的动作,仰靠在椅背上,盯着他看了好几秒。
“你说什么?Access?”
“是。只要把纸质文档扫描成图像,通过简单识别提取文字,就能生成结构化数据表。我们现在用的系统虽然是单机版,但支持Excel导入。”
“你知道我们这台机器什么配置吗?”李主管忽然笑了,“赛扬300,内存64兆。跑个Word都卡,你还想跑数据库?你以为这是什么年代?”
“我知道硬件有限。”陈帆没退,“但我可以优化程序,压缩资源占用。哪怕先在一个小样本上试试。”
“试?”李主管摇头,“你知道公司为什么不用这种东西?因为不可控。谁敢保证你导进去的数据没问题?万一格式错乱、字段错位,后面全跟着崩。我们宁可慢,也不能冒风险。”
“但如果我能保证准确率呢?”
“怎么保证?”
“我拿今天的实际数据做个对比实验。手工组录三百条,我用我的方法处理同样数量。如果我的版本错误率不高于人工,而且时间少一半——您愿不愿意考虑试点?”
李主管沉默了几秒,眼神变了。不再是单纯的不屑,而是掺进了某种审视。
“你有多大把握?”
“我不说百分百。但值得一试。”
“给你一周。”他忽然开口,“七天内,做出一套能跑通的流程。能在我们这破机器上稳定运行,不出岔子。能做到,我上报技术科讨论。做不到——”他顿了顿,“以后这种话就别说了。”
“可以。”陈帆点头。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李主管站起身,绕过桌子走近一步,“你想搞创新,想证明自己厉害。可这里不是实验室。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真金白银。你要真有本事,就用结果说话。”
陈帆没回应,只是把手伸进口袋,摸到了那张折叠的便签纸。他在上面写了四个字:**启动计划**。
走出办公室时,外间的灯光有些暗。其他实习生已经开始下午的工作,键盘声此起彼伏。他回到座位,打开笔记本,在首页写下:
**第一阶段:获取最低可行环境支持;**
**第二阶段:简化程序至适应64M内存运行;**
**第三阶段:争取一台备用机用于测试。**
写完,合上本子。
他知道这条路不会轻松。Access 97在如此低配设备上的稳定性本就是挑战,更何况还要规避公司IT的监控。但他更清楚一点:这个行业对数据的认知还停留在二十年前,而这正是他能撕开裂缝的地方。
下班前五分钟,他最后一次检查了自己的任务清单。今日应录入三百条,实录三百一十二条,经抽查无误。李主管走过来看了一眼系统报表,眉头微动,却什么也没说。
陈帆收拾书包,将那张写着“一周期限”的便签仔细折好,塞进内层口袋。出门时,他回头看了一眼球形监控下的数据录入室,目光落在角落那台长期闲置的备用机上。
它的电源指示灯是熄的,但接口完好。
他转身走向电梯。
楼下大街上人流渐密,夕阳照在对面银行ATM区的玻璃罩上,反射出一片橙红。他穿过马路,拐进昨天那家网吧。
网管抬头看了他一眼:“还是老位置?”
“嗯。”
他坐下,打开浏览器,在搜索框输入:“Access 97 最低运行配置 内存占用”。
页面加载出来,第一条信息写着:建议最小内存为32MB,完整功能需64MB以上。
他盯着那行字,手指缓缓敲击桌面。
六十四兆,刚好踩在线上。
他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命名为“轻量化方案设计草案”,然后开始逐条列出需要删减的功能模块。
屏幕光映在他脸上,窗外天色一点点沉下去。
网吧角落的空调发出轻微嗡鸣,吹动了他袖口卷起的布料。
他点了杯浓茶,继续往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