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第95章 来人可是李太白?

();

第九十五章,来人可是李太白?

【杜甫游历三年,盘缠渐空。】

【到了齐赵大地,自然要探望在兖州做官的父亲,顺便打点秋风,要些路费。】

【开元二十八年,二十八岁的杜甫风尘仆仆抵达兖州城,这座沐浴在秋阳中的古城墙让他驻足凝望,青砖缝隙里沉淀着悠久的时光。】

【在官署后院的梧桐树下,杜甫见到伏案劳形的父亲杜闲。】

【父亲现在这个兖州司马,只是州府佐吏,地位不高,父子两人多年未见,寒暄也不多。因为继母的原因,又因为一直寄养在姑母家中,父子两的关系并不算特别亲密。杜闲也只能叮嘱:“多读春秋,多做经义,专心备考。”杜甫点头应是。】

【很快,杜甫出了官署院,在这古老的兖州城中闲游。登上兖州城楼,便能看到秦碑鲁殿的残影在晚霞中浮动,秦皇汉武今何在?城外,樵夫的砍柴声、号子声断续入耳。】

【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帝王功业,终将风化在樵夫的砍柴声里啊……】

【直至夕阳西落,杜甫才回了住处。】

【登楼有感,遂写诗记之。】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三日后,杜甫离开兖州,返回洛阳。】

【返回洛阳途中,经过偃师,在首阳山下筑“陆浑庄”土室,暂时居住。】

【年近三十的杜甫,终于在这里成了婚。】

【妻子是弘农杨氏之女,端庄贤惠,温暖大方。】

【在这里,杜甫度过了难得的一段情爱温馨的时光。】

【第二年,朝廷改元天宝。】

【这一年,诗仙李白被召入长安。】

【这一年,杜甫回到了洛阳。】

【成了家,得立业了。】

【杜甫开始积极拜见名流,虽然他诗才高绝,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虽然出身名门,但并不骄奢。且为人正直坦率,多次谒见,均无结果。】

【杜甫也不失落,只等再开科举,再去考便是了。】

【第二年,杜闲去世,杜甫为父守丧二十七个月。】

【第三年,姑母去世,杜甫悲痛万分。】

【转眼间,已到了大唐天宝三年。】

【守丧近三年,杜甫专心读春秋,治经书,学问更加精进。】

【三年的时间,杜甫终于褪去了年轻的青涩,和世家子弟的轻浮。】

【父亲和姑母的去世,让杜甫再无亲近之人。】

【幸好,妻儿俱在。】

【守孝期满,杜甫再次出仕求官。】

【夏末。】

【梁园的黄昏总是带着几分古意,残垣断壁间野草蔓生,偶有牧童短笛声掠过,更显寂寥。杜甫独自漫步在吹台遗址,指尖抚过斑驳的石碑,心中感慨万千。】

【再次回到洛阳,却发觉这座繁华东都竟无自己立锥之地。】

【科举无缘,干谒无门,唯有酒与诗尚可解忧。】

【唯有这残破的梁园,不辞游人。】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混着马蹄轻踏碎石的声响。他抬头望去,只见两人策马而来。】

【一人白衣胜雪,腰间悬剑,手中提着一只酒葫芦,衣袂翻飞间,恍若谪仙临世。】

【另一人则身着简朴的靛蓝襕衫,眉宇间隐有风霜之色,腰间挂着一只磨旧的箭囊,虽不张扬,却自有一股沉稳气度。 】

【两人勒马停在不远处,白衣人仰头饮了一口酒,笑道:“达夫兄,这梁园荒废多年,倒比长安那些雕梁画栋更有意思!” 】

【蓝衫男子摇头轻笑:“太白兄,你眼里处处是诗,连断壁残垣都能看出风流。” 】

【杜甫心头一震——太白?】

【莫非此人就是名满天下的李太白?而那蓝衫男子,想必就是曾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的高适?】

【杜甫身上沉郁气息瞬间散去,快步走了过去。】

【杜甫行礼,激动问道:“可是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李翰林当面?”】

写到这里,韩复来再次停了下来。

李白终于要返场了。

至于怎么安排,韩复来还没有想好。

历史上,杜甫是李白的超级狂热粉丝。

这里,自然也不能例外。

韩复来主要考虑的,是李白的戏份多少。

太多了,会抢了主角杜甫的风头。

还有,李白再次返场,自然得贡献出一首好的诗作来,不然白白让观众期待那么久了。

做人要厚道才行。

李白没有写出来的诗还有不少,用哪个呢?

韩复来还在慢慢想着,网上已经炸开了锅。

……

感谢各位书友老爷们送的礼物!

感谢清风時雨大佬送的大神认证!

感谢感谢!

鞠躬!

还有加更的一章,正在努力写中,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