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途奇才 第488章 你要相信我,一定是仇杀

();

杨同新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他真的表示有问题,就表明他们的专案组在二十年前查到的那些全是错的。

等于对专案组的工作进行了全盘否定。

以至于冯铁军在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就一脸紧张地盯着杨同新。

只要他听到杨同新说这个案子不应该是仇杀,他会立刻反击。

别说这个案子到现场一看就知道是寻仇,而且为了给案子定性,他们专案组也讨论了好几天。

可以说将所有的可能性都排除掉之后,才最终把案子定性为仇杀。

冯铁军也认为,案子的定性绝对不会错。

杨同新笑着道:“你想多了。”

“之前让他们进行讨论,是让他们对案子能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方便后期开展工作。”

“我之前在会上不是也说了吗?我个人也比较倾向于仇杀。”

“但不管怎么说,案子不都还没有破吗?”

“所以定性的问题不管我是否同意,我都有保留我个人意见的权利。”

“不是吗?”

冯铁军虽然心里不舒服,但是听到杨同新这样说,他还是点了点头。

杨同新道:“和我大致说说肖玉强一家三口被杀案。”

冯铁军点了下头,喝了口茶道:“肖玉强一家被杀,最先发现的是钢铁厂的车间主任,这个在卷宗上有记录。”

“当时派出所出警之后,就知道这是一个大案子,于是就上报了区分局。”

“局领导对此事特别重视,于是就成立了专案组,由我来担任副组长,至于组长,他在前两年就不在了。”

冯铁军叹了口气,摇了摇头继续道:“专案组成立之后,我们兵分两路。”

“一路人摸排肖玉强和陈秀萍的社会关系,并且对案发时左右邻居进行走访调查。”

“另一路人,专门勘测案发现场。”

杨同新想起了件事,问道:“为什么在摸排陈秀萍社会关系的时候,只有街道办妇女主任的笔录。”

冯铁军想了下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经过我们调查,可能是因为孩子太小的缘故,所以陈秀萍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哄孩子。”

“平时也大门不出,二门不进。”

“与左右邻居之间也不走动。”

“唯一能对陈秀萍有了解的人,就是见过陈秀萍几面的街道办妇女主任,所以当时只能排查了她。”

杨同新点了点头,递给冯铁军一根烟:“也就是说,专案组在后期调查的时候,主要还是针对肖玉强得罪过的人进行摸排。”

冯铁军点头:“不错。”

“因为陈秀萍大多时间都窝在家里不出门,所以她也根本不可能得罪谁。”

“那么也只有肖玉强,才可能与人结仇。”

“我们首先摸排了肖玉强工作的钢铁厂,得知他在工作的时候,确实与人产生过矛盾。”

“一个是车间副主任,再就是与肖玉强使用一个工位的同事。”

“这两人我们都调查过,他们都没有作案时间。”

“当晚肖玉强一家被杀的时候,他的那个同事在亲戚家里喝酒。”

“也已经得到了他亲戚的证实。”

“至于那位副主任,早在案子发生的两天前,就已经到外地出差了。”

“还是在案发的三天后回到了钢铁厂。”

“我们专案组也派人到他出差的地方调查过,也得到了证实。”

“所以也把这位副主任的嫌疑排除了。”

“后来,我们又对肖玉强经常接触的人,包括左邻右舍都进行过摸排,结果一无所获。”

杨同新问道:“你们摸排的所有人,是不是在卷宗里都有口供?”

冯铁军点头:“都有!”

杨同新微微皱了下眉,可是这里面并没有董春风之前说的那个杀猪的三明。

杨同新继续问道:“对现场的勘查,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冯铁军吸了口烟,摇了摇头道:“就是因为现场留下的证据太少了,几乎没有什么可用的信息。”

“甚至在外围的摸排也没有得到有用的线索,所以才没被侦破成了悬案。”

杨同新打开卷宗,拿出了那张在肖玉强家北面窗户下面,拍到的那对脚印。

杨同新问道:“这个脚印你们排查过吗?”

冯铁军点头:“当时重点查的就是这对脚印。”

“因为穿四十五号鞋的人确实很少。”

“我们也根据鞋码,判断出这人最起码要一米八几左右。”

“而且体重应该很沉,要在二百三十斤道二百六十斤之间。”

“不然脚印也不会被踩的这么深。”

杨同新想了下道:“一米八几的大胖子,这种体型在二十年前应该不多见,应该很好锁定目标。”

冯铁军用力点了下头:“确实如此!”

“说实话这种体型的人,别说是在当年,就是在现今物质条件充足的年代,我都没见过几位有这种体型的人。”

“更何况当年那种物资匮乏的时代。”

“所以我们当时就以这样的体型为模板,到处摸排走访。”

“但最终,根本就没找到过符合这个体型的人。”

杨同新吸了口烟,继续问冯铁军下一个问题。

冯铁军也都把知道的,全都告诉了杨同新。

一个小时后。

杨同新送冯铁军出了办公室。

临走的时候,冯铁军还用力握着杨同新的手,再次强调:“杨科长,请你相信我们当年对案子的定性。”

“绝对不可能错。”

“一定是仇杀!”

杨同新笑着道:“放心,我肯定相信!”

送走冯铁军,杨同新回到办公室里坐下,他不由得勾起嘴角笑了。

还别说,现在还真有一种当领导的感觉。

以前第三科室人数不够。

无论做什么事情,杨同新都要亲力亲为。

现在不需要了。

杨同新只要坐镇指挥,给下面的两支队伍指明方向,让他们去调查,杨同新只要等消息就好。

也怪不得之前沈主任告诉杨同新,要慢慢学会做领导,要学会以点带面,不要什么事都自己冲到第一线。

不仅不符合规矩,而且什么事情你都亲力亲为,下面的人又怎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