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恐菌 第354章 人间正道

();

匆匆吃过早饭,一行人正式上岛。

有技术的分配技术工作,缺少一技之长的人员,适当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欧扬和其几个队友一起来到码头,从集装箱里取出各种规格的预制板,装车后送到指定地点。

这里已经平整好土地,一个个用水泥浇筑而成的方块整齐排列,水路电路和下水管道也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大伙都没接触过这玩意,压根儿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只能一边看视频,一边尝试组装,好在都是标准件,没什么技术难度,跟搭积木差不多,搞清楚顺序之后,几个人同心协力,或拼接或紧固,短短一个上午,就拼出了三十多米长的二层楼。

这还是内部的水电连接比较费时间,否则还能更快一点。

除了预制板房,还有一种集装箱房,这玩意乍一看就是个有门有窗的集装箱,但送到平整好的土地上展开侧板固定,再接上水电,一间有水有电,独立卫浴,能住24多人的集体宿舍就建好了。

内部的家电和线路都是出厂时就搞好的,节约了大量工时。

前者的优点是层数多,省地,同样的面积,能多住一倍以上的人,缺点是比较费事;后者的优点是全预制,省人工,缺点是占地大,住的人却少很多。

到底哪个更好,欧扬也说不不清楚,但同样是七八个人,同样是一个上午,预制板房只拼出一栋,集装箱房却盖好了一片。

上岛时还是一片空地,中午的时候,已经被一大片集装箱房占满,一大群刚从船上下来的同胞,正在管理方的指挥下分配到各自的新家。

欧扬等人下工路过的时候,恰好听到一个高亢的女声不满地质问:“好好的一家人,在船上的时候就是分开住,怎么上岸了还得分开?为什么不能住在一起?”

工作人员耐心地解释:“抱歉,咱们条件有限,为了节约有限的空间,尽可能多安排一同胞上岸,只能住集体宿舍,等将来不紧张了,一定会重新安排……”

“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朱一鸣不满地点评,“船上还那么多人下不来呢,搁这儿挑什么刺?”

他们这些盖房子的,还得回船上住呢,找谁抱怨去?

“理解点吧。”陆维语气感慨,“明明家人就在眼前,却只能跟陌生人挤在一起,一点隐私都没有,搁谁心里舒服得了?”

“恕我不能苟同!”朱一鸣坚持己见,“啥环境不知道吗?这么好的条件,不错了!”

这句话真没说错,虽然只有预制板房和集装箱,但这种时候,住哪里是重点吗?安全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接下来的几天,众人早出晚归,一忙就是一天,每个人都晒黑不止一个色号。

虽然非常忙碌,但活是真不白干,按天结算,童叟无欺,就连工资水平都向国内看齐,没有半点缩水。

说起这事儿,朱一鸣就一肚子不满。

欧扬隶属应急组,必须携带武器,随时准备应对意外情况。

但应急组并不脱产,而是没事的时候帮工,有事的时候应急,包括但不限于帮助同胞、维持秩序,调解矛盾,以及最重要的防备当地人。

简单一句,应急组就是万金油,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怎么看都比朱一鸣一更加牛马。

不过还是那句话,活真不白干,帮工给一份工钱,应急再给一份儿,而且应急给得更多,忌妒得朱一鸣五官都扭曲了。

可他身体不行,压根儿进不了应急分队。

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从船上转移下来的人员越来越多,原本荒凉的小岛渐渐有了一些人气。

又一天傍晚,众人下工作经K7区,忽然看到一群人围拢在一起,最中心传来激烈的争吵。

职责所在,欧扬等人立刻凑上去,看热闹的居民见是应急分队来了,立刻让出一条通道。

还没靠近,就听到一个女人用高高在上的声音嚷嚷:“不是说好了撤回去吗?把我们扔在这个破地方就不管了是吧?吃的不好住的也不好,你告诉我,这地方哪里能和从前比?我怎么就跟你来了这个鬼地方……”

话里话外,本以为撤侨是撤回本土,谁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更没想到会把他们扔在这个鸟不拉屎的鬼地方。

欧扬等人听出了几分端倪,又和旁观的吃瓜群众打听了一下,得知吵架的是两夫妻,男方姓赵,叫什么不清楚,是新移民;女方是土生土长的移二代。

当初疫情爆发,丈夫说服新婚不久的妻子安娜,放弃优渥的生活撤离米国。

妻子以为撤离是直接撤回本土,一直幻想回到东大受到热烈欢迎的景象,结果先集中居住几个月,又在船上飘了一段时间,好不容易下了船,又是上到圣瓦岛。

幻想与现实的落差,令这位精致的妻子破防,已经不是第一次和丈夫吵架。

不仅如此,这女人还有几个情况差不多的同伴,几个心理不平衡的男女聚在一起,没少怨天尤人,刚刚还帮着女人数落丈夫。

几个人小声商量几句,都觉得这事儿挺棘手,不大好办。

该劝得劝,只不过清官难断家务事,到底怎么劝,必须得掌握方法。

还没商量出个章程,正在气头上的女人忽然看到人群外的应急队员,突然转移炮口,先数落应急队员,再贬低圣瓦岛上的一切,最后居然上升到攻击撤侨和东大的地步。

欧扬火往上撞,陡然一声怒吼:“闭上你的狗嘴!”

两口子吵架,急眼了说什么都没关系,大庭广众抹黑东大,这哪能忍?

女人一愣,随即柳眉倒竖,摆出茶壶姿势指向欧扬:“你……”

几个看不清情况的糊涂蛋还帮着她攻击欧扬。

“你什么你!”欧扬一把拍开,半点不惯毛病,“你们几个有没有点良心,见过疫区里头什么样么?不是上面出手把你们这些白眼狼接出来,你们几个早就死疫区里头了,还能搁这儿骂街?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一点不知道感恩,你们还特么算是人?你妈养大的是胎盘么?”

他声似雷吼,一个人的怒吼,居然压住了一群女人的声音。

“你你你……”女人气疯了,指着欧扬跳脚。

从小到大,她还没让人这么骂过。

“你你你,你什么你!”欧扬继续吼,“你那么嫌弃,怎么不滚回你的米粒坚,没人留你在这儿碍眼。”

“你什么态度!”安娜怒极攻心,

“跟你们浪费这么多口舌,我态度已经很好了,没揍你已经是我教养好!”欧扬一脸悲愤,“我特么也是多余,跟胎盘较什么劲!”

“痛快!”朱一鸣第一个鼓掌叫好。

“好,说的好!”吃瓜群众大声喝彩。

安娜彻底破防,当场红温说不出话来。

“你这人怎么这样啊?”又一个女人冒出来,扶住胸口剧烈起伏的安娜,“你这人怎么说话呢,你是不是个男人!”

“我是不是男人跟你,你又是哪根葱!”欧扬毫不犹豫地怼了回去。

其余的同伙见犯了众怒,不敢再开口,却还是有那么两个不管不顾加入战团,被欧扬痛痛快快地骂了个爽,直到那几个男女灰溜溜地走掉,才意犹未尽地收了法力。

围观的群众纷纷叫好,欧扬作了个罗圈揖,感谢大家捧场。

离场后,陆维感慨地劝说:“别往心里去,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管在哪里都有这种整天闲着没事干,家长里短屁事还贼多的刺头。”

“有些人就不能惯着!”欧扬余怒未消。

“要我看呐,这些人就是闲的,必须好好管管这些害群之马!”朱一鸣不满地建议。

陆维点头:“是该管管了。”

“怎么管?”欧扬问。

打不能打,骂不好骂,又上升不到违法犯罪的层次。

“当然是走群众路线!”陆维脱口而出。

朱一鸣还没想明白,欧扬也似懂非懂。

答案很简单,基层的事基层管,直接发动群众成立居委会就完了。

一方面稳定局面,另一方面管控舆论,消除不安定因素。

众人顿时恍然,这办法确实够简单,而且经过时代的检验,效果不能说好,只能说出类拔萃。

旁的不说,朝.阳群众的实力,那可是经过实战检验的强。

陆维又道:“其实说穿了,就是心理落差太大,故意找茬发泄不满,这种人就是欠收拾!”

他没说到底怎么样,但欧扬和朱一鸣心领神会。

小小的风波,很快就被欧扬抛在脑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圣瓦岛每天都在变化,上岛的人员越来越多,必要的基层组织不断建立完善。

最初,岛上实施的是配给制,但只能保证居民的基本消耗,只能说冻不着饿不着。

没办法,圣瓦岛离本土太远,而且需要本土供给的地方远远不止一个圣瓦岛!

话说从头,对于撤侨这事儿,东大向来都是认真的,在战争、**、重大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通常由财政承担撤离费用,包括包机或舰船运输。撤离人员只需配合,无需支付费用。

因此在决定撤侨的时候,上面并没有考虑过费用问题,而是不惜代价,优先考虑生命安全,而不是花了多少钱。

但在米洲的同胞数量多达六百四十万——注意,不是米国,而是米洲!

虽然东大及时发出警告,但第一时间响应的同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很多人或是抱着侥幸心理,或是犹豫不决。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为止,已成功撤离人员超过百万。

人虽多,但只占在米同胞的16.2%。

还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撤离时不计代价,但暂时不能回本土,只能就地安置,人吃马嚼怎么算?

一两个人算不了什么,几百几千人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更不用说上百万人,每天的消耗都是个天文数字。

放在本土,一百万人或许算不了什么,但在国内的同胞都有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来源,撤出来的同胞却是失去了财产,丧失经济来源,而且这边压根儿没有就业的基础条件。

所以,怎么解决撤离人员的生活问题,一直都是管理人员的头等大事。

为什么撤离人员之后,还要把部分人派回去搞过滤设备?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降低成本,通过赚老米的钱,补贴消耗。

一些人只看到无人运输船日夜不停地向老米输送物资,却没注意到无人运输船同样给撤出米洲的同胞送来海量物资。

来自本土的基本都是各种米面粮油,罐头和副食、速食产品,主打一个量大管饱。

其实米洲根本不缺粮,老米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哪怕半数国土沦丧,依旧不缺粮食。

南米也有不少产粮国。

问题是来自疫区的粮食,大伙唯恐避之不及,谁敢乱吃?

当然了,撤离人员的消耗也不全是本土负担,凡是能在当地解决的,全部就地解决。

比如海鱼。

上面派了几艘大型渔船过来,不仅能自给自足,多余的渔获还能卖给老米。

甭管来自本土还是当地,都是免费提供给,但上百万人的消耗,时间短没问题,时间长了就是填不满的无底洞。

因而在上岛之后,供给方式从配给制向双轨制转变。

简单点说,就是能安排工作的尽量安排,首先就是各种必要的工作人员,厨房的掌勺大厨,配菜师傅,打扫卫生的阿姨。

居住区的维修维护,环卫工人。

码头上的各个工种,物资的搬运装卸。

还有规模越来越大,始终人手不足的基建工程。

凡是安排工作的人员,都会在拿到工资之后取消供给,改为正常购买,而且工资水平还不错,比供给制生活得更好。

鼓励自力更生的同时,依旧保持配给制,但躺平只能保证饿不死,想要更好的生活就得工作。

绝对平均主义是个大坑,多劳多得才是人间正道!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