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人家 第一百六十八章 开小灶

军营这种充满活力、令人振奋的氛围给人以鼓舞,催人奋进。玉军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他觉得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充分激发人的活力,才能真正体现到人生的价值。

看完电影,他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回到修理室,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在部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感受,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彩云最近心情也很好,玉强当队长后,各项工作都很顺利,周边几个生产队虽然觉得王家峪有一些变化,但他们都认为,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想搞点名堂,出点风头,所以,时间一长,大家都习惯了。

自从四月初开始,迪安这里基本上没下过一场透雨,但小麦长势良好。现在,正处于灌浆期,各个小组都在忙着给麦田浇水,确保夏粮丰收。

晚上,玉强组织召开队委会扩大会,六个组的组长均参加了会议。玉强在会上强调:“很快就要开始插秧了,水田要备足水,肥料不足的,要尽快组织社员上山割青草,提前做好插秧准备工作。”

有人问:“插秧可能还有一段时间,现在就上水,是不是有点早?”

玉强道:“需用青草做肥料的,可以先上水,其它的后上水,尽快把水塘的水用尽。大队就一台抽水机,我们要提前把各个水塘全部灌满,做好抗旱准备。”

副队长道:“已经一个多月没下大雨了,要是近期还这样,插秧时,各队肯定都要抢水,到那时再想用抽水机就难了,我同意玉强的意见,提前做好准备。”

玉强道:“队里只有四辆水车,每个组一次只能使用一天,顺序抓阄决定,循环进行。”

六个组长,当场抓阄,发福小组抓的是二号,即后天早上八点开始使用。

每个小组都是轮班倒,歇人不歇车,水车二十四小时连续运行。

一天,玉强拿了一张《人民日报》回家,跟母亲说:“妈,您看看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彩云接过报纸看了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玉强问母亲:“您知道实践是什么意思吗?”

“我觉得实践就是干,就是一种实际行动,就是用事实来说话。”

“对,我也这么认为,我们现在搞的‘包产到组责任制’就是一种实践,这个做法社员都拥护,但有人反对,那么究竟谁对谁错?最终应该用事实来回答。如果试了两年,这个办法能增产,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都受益,那这个办法就是对的,您说是不是?”

“不用试,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这个办法是对的。”

“您这是说出来的,不是干出来的,不能说服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到了插秧的时候,老天爷仍然没有下雨,王家峪水田和水塘都不缺水,其他生产队水塘的水基本上都用光了,只能使用抽水机,从西山水库抽水用。

王红兵决定,大队的抽水机每个生产队使用一天,抓阄决定顺序,严重影响了插秧进度,只有王家峪生产队显得很从容。

最近几天,广播里经常传来有关高考的消息,彩云每次听到这个消息,都会想到玉军,她担心今年会不会还是没机会参加高考。

俗话说母子连心,这话一点都不假,彩云想的,也是玉军最关心的,高考越来越临近,考生指标还没消息,他愈发焦急。

江技师可能看出了玉军的心思,安慰他说:“能不能参加高考,不是你能决定的事,**和后勤的许多领导的孩子都在这里当兵,院长、政委连这些人都安排不过来,哪能考虑到你,还是好好干工作吧。”

玉军道:“听说陶干事跟政委关系不错,您能不能让陶干事在政委面前替我求个情?”

“你怎么知道他俩关系不错?”

“我听别人说的。”

“你还听到了什么?”

“他们说,陶干事原来是个护士,就因为……”玉军欲言又止。

江技师追问:“就因为什么?”

“就因为长得漂亮,政委才把她调到**处的。”

“别听他们瞎说,政委是觉得她性格活泼,适合当宣传干事才调她过去的。杨主任不是你老乡吗?他的后台硬,院长、政委都给他面子,你可以直接找他。”

“他这人太严肃,不太好接近。”

“补习班他负责,这是你接触他的好机会,有什么事你可以直接向他请示汇报。”

“那陶干事会不会生气?”

“不会的,你只是一个战士,她不会计较的。”

“听说杨主任的岳父是个大官。”

“他原本是**首长的秘书,后来成了首长的乘龙快婿,就调到我们这里,任**处主任,二十九岁就成了副团职。”

“他说话挺有水平,一看就像一个大领导的样子。”

“没水平能当首长的秘书吗?要不是模样长得好,首长的女儿也不会追他。”

第二天晚上,玉军讲完课回到修理室时,陶干事跟着过来问他:“玉军,你师傅跟我说了,但这个忙我真帮不上,因为领导们也很为难,上级领导都在找他们,所以,这事不好办。”

“大家都说,政委什么事都听您的,只要您跟政委说一声,准行!”

“你听谁说的?”

“您们处的两个女兵都这么说。”

“你跟你师傅是不是也这么说的?”

“没有,我只说您和政委关系好,别的什么都没说。”

“你师傅是个小心眼,以后在他面前少提我,还有,我和政委是工作关系,不要听别人乱说,知道了吗?”

“知道了。”

“明天上午八点半,杨主任让我们俩到他办公室,汇报一下补习班的情况,别忘了。”

“好的。”

陶干事和玉军向杨主任汇报完工作后,玉军被留下。杨主任对他说:“今年考生指标已下来,一共是六名,院党委已决定,考生名额的确定,原则上以补习班考试成绩为准,考试由你出题和判卷,每门课都是一百分,成绩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什么时候开始考试?”

“六月二十号之前,我要考试结果,具体考试时间你和陶干事商定。”

“好的。”

“试卷必须严格保密,刻蜡版和油印由你独立完成,任何人都不得介入,你会刻蜡版和油印吗?”

“不会。”

“打字室的两个女兵都是你的学生,我安排一下,你去那里干一个礼拜,边干边学。”

“行。”

“你看这四人的学习成绩怎么样?”杨主任拿出一张纸条让玉军看。

玉军看了纸条上写着的四人姓名后,道:“有两人成绩很好,能进入前十名,另外两人属于中等偏上。”

“院领导考虑让这四名同志参加今年的高考,你要想办法让他们的考试成绩进入前六名。”

“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帮也来不及了,我真的做不到。”

“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你好好想一想。”

“我真想不出来。”

“真是死脑筋,我不是跟你说了吗?出题和判卷都由你一人负责,这你还不知道怎么办吗?”

玉军还是摇头。

杨主任觉得他可能太实在,只好直接跟他说:“你可以给这四个人开个小灶。”

“开小灶?”

“是啊,你可以根据这四人的不同情况,为他们单独制订一个确实可行的方案,比如模拟试题辅导,确保他们能够进入前六名,明白了吗?”

“您是不是要我给他们透露考题啊?”

“不能这么说,除了模拟试题外,你还可以采用别的办法,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

“我明白您的意思了,这合适吗?”

“这四人都是**和后勤部首长的子女,几个院领导也是经反复协商才达成的共识,你只是执行领导的决定。所以,你不用担心,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严格保密,包括陶干事,也不能让她知道,否则,院领导说不定会让你复员,明白了吗?”

“明白,那我还能参加高考吗?”

“你现在离不开,但你的事我有考虑,不会让你失望的,安心工作吧。”

“好的,谢谢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