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659章 赵氏所求

一时之间,堂上一片寂静。

秦宓、张彷有些难以自处,赵氏是他们的姻亲,两家不但通婚,而且世代交好。

可如今赵氏如此跋扈,他们也是既震惊,又难堪。尤其是秦宓,先前他还信心十足,没想到自家的姻亲就先成了最大的拦路虎。

片刻之后,刘封突然笑了起来。

“昔年勤王于上雒,河东迎奉天子之际,曾有幸拜谒赵温老大人。虽仅一面之缘,然老大人德高望重,不以吾年少位卑而见轻,反多有关照提点,殷殷教诲犹在耳畔,至今感念不忘。”

刘封这番话倒真不是在吹牛,莫说是河东了,就是后来几次上雒办事,赵温等三公与他之间的关系也是保持的相当不错。

大将军曹操在雒中权柄日益势大,三公为其压制,几乎有名无实。

在这种情况下,三公自然也乐得与刘封这样的地方重藩加深感情,以制衡曹操对他们权力的侵蚀。

言至此处,刘封略作停顿,环视左右而询曰:“我尝闻赵氏父子与赵老大人有亲缘关系,未知成都赵氏父子,与赵温老大人是何渊源?”

张松、秦宓、张彷三人相视片刻,秦宓乃执礼对曰:“今赵氏以赵琰为家主,其乃赵司空堂弟,赵司空叔父即桓帝朝名臣赵典公。”

刘封心下早已明了,此刻却故作恍然,抚掌叹道:“原来如此。只是赵温老大人谦冲仁厚,德馨名著,其弟怎会如此跋扈?”

张松等人更为尴尬,正在他们不知该如何回答的时候,刘封却是话锋一转。

“会否其中有甚误会存在,以至于赵氏如此抵触左幕?”

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登时激的在场众人汗毛倒竖。在场的这些人,就没有一个是泛泛之辈,其中大半未来都是季汉重臣,或是重臣之父。

刘封这句话看似寻常,可实际上却已经是暗藏杀机。

所谓误会云云,实则已经是最后的警告了。

有误会,那就解开,如果解不开或是没有误会,那不是敌人还能是什么?

张松等人自然听明白了,慌忙出列求情道:“不提将军与司空大人既有厚遇,只说将军于蜀中军民之恩德,赵氏就绝无抵触之心。其中或有他因,还请将军宽宥几日,我等必能使其醒悟,于将军驾前幡然请罪。”

刘封沉默片刻,在众人期待恳求的目光中,终于缓缓颔首。

“既然如此,那此事就委以子乔了。”

张松、秦宓、张彷等俱是大喜,连忙伏地拜谢。

当晚,刘封设宴招待了诸人,然因赵氏之事,除了少数人外,其他人都有些三心二意,显然意不在宴会。

宴罢之后,众人散去。

刘封之所以对赵氏宽宥一二,主要原因还是三点。

第一点便是赵氏在蜀中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是眼下益州当之无愧的第一家族。赵谦、赵温兄弟俩连着担任了多任三公,赵谦更是在三公的位置上坐了整整十五年,而赵温如今也是从司徒的位置上转任司空,迄今已有小十年了。

自天下板荡之后,各地交通不便,尤其是蜀中因为刘焉的关系,生生制造出了汉中张鲁来隔绝联络,故而赵氏在雒中的影响力与蜀中联系不畅。再加上刘焉、刘璋父子俩也对赵氏一直十分提防,持续打压,要不然别驾之职也不会跳过赵琰,落在张松的身上。

若非如此,赵氏的实力恐怕还会更加恐怖。

因此,赵氏绝不可以轻动,即便要动,也一定要掌握了制高点才可以。

刘封眼下一退再退,依旧将此事交给张松等人来处理,便是隐含郑伯克段于鄢的味道。

第二个原因,便是新都的黄权。

黄权亦是蜀中名门出身,与赵氏多有交往,如今被刘璋、曹昂舍弃,将其安放于新都。

新都县,乃是位于雒城和成都之间,距离成都不过二十里地,距离雒城也不过三十里,可谓是被成都和雒城包在中间一般。

刘封对黄权是格外欣赏,特别想要将其纳入麾下。

故此,刘封一方面让张松、秦宓,杨洪、法正、孟达等黄权好友多加游说,一方面也克制自己,以免给黄权造成屠戮本地名士的错觉。

可千万别小看这一点,当年曹操可不就在兖州吃了大亏,险些身死道消。

刘封可不想步对方的后尘,虽然以他目前的实力和地位,即便翻车,最多也不过损失蜀军一地罢了。

可光是收不到黄权,就足以让刘封痛心不已了。

至于最后一个原因,则是刘封暂时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忙,这件事情便是同吕常、何祗等人相关。

先前接见吕常时,吕常乃献上一策,名为计口授盐之法。

这个策略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就是与豪强争夺盐利。

东汉时期,几乎一改武帝时期的盐铁专营制度,为了恢复民生,一度放开了盐铁管制。只是后来元气渐复之后,国家**再想要将盐铁专利收归国有时,立刻遭到了外戚豪强的激烈反对,反扑极为凶猛。

再加上当时东汉政权已经进入到了中期,官吏贪婪,**滋生,几次试点官营竟然能搞出亏损的结果,直接让中央**失去了经营能力,只能保留部分收税权力。

川中蜀地尤其如此,盐铁之利几乎都为豪强所掌握。

吕常所献上的计口授盐之法说穿了相当简单,就是掌握制盐的盐产地,然后统计人口,分派食盐。

当然,这个分派食盐可不是免费的,而是官方定价。

比如以原时空中季汉所实行的政策,普通民户月领盐 8两,军户加配 3两,工匠、商人等特殊群体发放“特别购盐证”,可以额外购置食盐。

这些食盐的定价都是相当高的,而且还是强制购买。

这一政策从表面上来看,是盘剥了百姓,可深层剖析就会发现,比起百姓的盘剥,这一政策更能掠夺豪强大户。

原因很简单,实行配额食盐制度之后,私盐的利润空间就大幅度的下降了。

哪怕私盐再便宜,百姓已经买了官盐了,除非不够吃,否则是不存在继续购买食盐的情况,甚至百姓宁可节省官盐使用,也不会购买私盐补充。

这样一来,私盐别说继续维持暴利了,就是销售出路都会大幅度萎缩,除了少数不法商贩可能会在授盐额度之上的需求量偷偷购买私盐外,再不会其他销路了。

而这些私盐贩子的背后,往往都站着各家豪门大族,这些人不但提供官面上的保护,更有甚者直接出动族兵部曲走私食盐。

针对这种情况,吕常又献上了一条策略,那就是收编盐军。

简单来说,便是将私盐贩子一分为二,将那些背后没有豪强大族支持的私盐贩子收编为官军,给与粮饷,用来打击那些有豪强大族支持的私盐贩子。

不得不说,吕常的策略相当不俗,一下子就吸引到了刘封。

要知道原时空中,季汉实行了这一套策略之后,盐税所得的收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竟然暴增了三倍,在两年之后的汉中之战时,光盐税收入就从刘璋时期的百分之十,激增至百分之四十五。

刘璋时期的益州税收,较之永和年间已经下降许多。

永和年间,巅峰时期的益州年入财政高达一亿七、八千万钱,这些钱中,大约有一成半到两成是需要留在各郡县以及州府的,剩下的则都需要上交国库。

到了刘璋时期,年财政依旧能在一亿四千万钱以上,一成便是一千四百余万钱。就以这个数据来衡量增量的话,吕常此策能够为刘封最少能多收入四、五千万钱。

这已经超过了一个大郡的年赋税了,刘封如何能不动心?

这可是每年增加的纯收入,成本其实已经被原有的盐税征收体系所覆盖了大半,不由得刘封不动心。而且此时刘封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推行这个方案,因为眼下蜀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食盐产地——临邛县和朐忍县都已经在刘封的掌控之下了。

同时,实行这个政策还能打压豪强的不法举动,并从中竖立起自身威望。

当然了,这个政策也不是全是有利的,官营食盐,又是强行配额,久而久之必然会**丛生,贪鄙横生。

不过刘封却并不担心,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些后果,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为今之计,是先把这些钱从豪强嘴里夺过来才是最为重要的。

除了吕常的计口授盐之策外,何祗也献上了两个方策,便是以粮代赋,以及简讼息争。

前者也极为符合当下的益州局势,赵韪叛乱,刘封入蜀,曹昂南下,连绵的战事已经打了整整一年多了,尤其是曹昂、刘璋这次东窜,几乎将成都的府库给搬空了,大量的金银、铜钱、蜀锦这些硬通货几乎一扫而空。

如今的成都在人口上虽然被略走了三五万青壮,可至少还剩下两倍数量的老弱,以及士族豪强以及他们所隐匿的上万青壮,而且成都周围的乡村,以及龙头山中也都躲藏着不少躲避战事的人口。

与人口相比起来,成都在经济上却是真正的一座空城,更难堪的是,粮食方面刘封还有不少办法,既可以发动本地的士族豪强捐输,也可以自后方转运,光是广都、武阳有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可供支取。

但金银铜钱不在此列。

自董卓乱整,铸造小钱开始,整个中原天下的金融就彻底崩盘了。

除了袁绍治下的河北,以及刘封、刘备父子所掌控的东南还能收得到不少钱税外,中原大地几乎无钱可用,已经退回了原始到以物易物的地步。

蜀中原本的情况还好,刘焉时期就有铸造铜钱,刘璋时期更是每年铸钱五百万。

纵然这些铜钱无论质量还是大小,都没法同五铢钱相提并论,但比起董卓的小钱来已经是极具良心了,也被蜀地百姓所认可。

故而蜀中的经济一直还是比较稳定的。

可这次刘璋、曹昂将成都府库中的金银铜钱全部席卷而走,而刘封一时之间根本拿不出同等数量,甚至是半数的铜钱来补充市场所需,因此接下来在经济上的冲击将会相当的大。

何祗的建议可谓是及时之雨,相当符合目下的险情所需。

刘封倒是不知道,原时空里也正是何祗的这一条策略,很快就安定了成都平原上的诸个县邑,使得赋税体系恢复了正常,从而给刘备筹措到了大量的粮草。

当然,这个体系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事实上这种体系对农民的压榨是相当厉害的。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定价权力掌握在官吏手中,如果监管失当的话,就非常容易造成舞弊和欺压百姓的情况。

因此,刘封并不打算长期使用,并且会对这个政策进行微调。

“德昂、子桓、子敬、德信,且先入座。”

次日,刘封悄悄的将李恢、吕常、何祗、马忠四人叫了过来。

马忠乃是阆中人,马家在阆中也算豪门,只是马忠这一支早已败落,如今已算是寒门。

马忠小时候寄养在外祖父家,后来才恢复马姓,改名为忠,此时尚且年轻,不过二十三岁,才刚刚恢复马姓不久,并在外祖家的帮助之下,于郡中出任小吏。

刘封对于季汉名臣大将的履历知道的很是清楚,早早的就派人去了阆中征辟马忠。

得知自己为左将军所征辟,马忠第一反应并非是欣喜,而是怀疑,甚至还当即告到阆中县府之中。

所幸使者带着印信,这才解除了误会,并将马忠给带了回来。

四人谢过刘封之后,分别入席坐下。

随后,刘封将吕常、何祗二人所做的文书传给李恢等四人观看。当然,吕常和何祗二人,只是观看对方的大作,而其他两人则要观看两篇策论。

两篇策论并不长,而且简明扼要,阐明主题。

四人只是一顿饭的功夫,就已经全部看完。


本章换源阅读
X